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7-19 14:57:08
当同学们走进教室,一幅幅景色宜人的风景图片,一曲舒缓的音乐,立即把学生从喧闹的操场带回到了安静的教室,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善于激发他们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生物学科的特点就是要善于观察、激发求知欲。)在轻缓的音乐中,老师展示两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是桂林山水、九寨沟风光、西湖美景、青藏高原等;另一组是沙尘暴、汽车尾气、地面扬尘等。对比强烈的两组图片,不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会引发他们思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内容:“空气质量与健康”( 《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
同学们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了许多关于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资料(展示台展示),老师为学生提供几组资料,让同学们进行分析。
(资料1 课本提供 略 多媒体展示)
生甲:交通警察每天都要站在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车辆特别多,汽车尾气、地面扬尘等各种大气污染物侵害着交警的身体;而园林工人每天和花草树木打交道,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大量清新空气纷纷进入园林工人身体内。
生乙:工业区的工厂经常排出废气,污染了环境,而居民区一般是家庭的煤气燃料,相对来说对人体影响不大。
生丙:机关大都重视绿化,污染少。
(资料2 课本提供 略 多媒体展示)
生甲:200万的数字惊人,担心自己也在其中。
师:吸烟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
生乙:被动吸烟者很冤枉,自己不吸烟也可能得一些疾病。
生丙:中小学生开始吸烟了,年龄非常小,对身体不好,易得肺结核和其他一些呼吸系统疾病。(适时插入正常人肺图片和肺癌患者肺图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资料3 学生提供 略 多媒体展示)
生甲: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住房装修华丽,但忽略了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有害。
生乙:老人、儿童抵抗力弱,易得病。
生丙:现在大家过多关注室外空气质量而忽略了室内,其实我们还是呆在室内的时间长。
师:大气中有毒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学生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无需老师多言,轻松达到了学习目的,从而改变了以往授课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一步到位的信息呈现方式,使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在发现中学习,在应用中升华。)
师:我们周围生活的环境如何呢?想了解吗?
生:好(不好)。
师:课前我们已把大家分成了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我要求大家经小组讨论,首先确定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小组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发言:
探究问题 :公园内和生活区尘埃粒子一样多吗?(多媒体展示)
作出假设:公园内尘埃粒子少。(多媒体展示)
实验材料器具:载玻片、透明胶带、大头针、凡士林、铅笔、笔记本、直尺、显微镜、计时器等。(展示台展示)
小组参与人员:甲、乙、丙、丁……(学生用数码相机拍摄小组成员活动照片,并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介绍。)
实验地点:汴京公园、南羊市生活区。(多媒体展示学生拍摄的实验地点)
实验过程:我们组六位同学兵分两路,各带着三个样本,分别到汴京公园和南羊市小区,确定好准确时间,进行采样。我们在载玻片的正面均涂上薄薄一层凡士林,尘埃即可粘附其上。经过三小时后,采样完毕。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尘埃粒子,尘埃粒子比较细小。需要在显微镜下计数的尘埃粒子可能比较多,要全部计数,可能比较困难。可将透明胶带贴在载玻片的背后,用缝衣针在透明胶带上画出20 mm×20 mm的方格,再分成2 mm×2 mm的小方格100个,在载玻片的正面涂上凡士林。用这样的载玻片放到环境中去取样,只计算20 mm×20 mm的方格内的尘埃数就可以了。然而,即使是这样大小的面积,在显微镜下计数时仍然非常困难。这时可以采用五点取样的方法:选择图中所示的5点20个小格计数,算出这20格的平均粒子数,再乘以100,就可算出所有小方格内的粒子数。
得出数据:
地点 |
样本1 |
样本2 |
样本3 |
平均值 |
公园 |
295 |
281 |
330 |
302 |
居民区 |
465 |
965 |
460 |
630 |
结论:和假设一致,公园内的尘埃粒子少。
师:请其他小组质疑。
生甲问:为什么要兵分两路,而且要在时间确定的情况下同时进行?
代表答:天气变化无常,上午晴天,下午可能就会阴天,有时有风,有时无风,兵分两路同时进行,就是要试验准确,并减少偶然因素发生。
生乙问:为何要用三个样本?
代表答:如果某处只放一个载玻片,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就难以排除,测算结果不准确,因此应该设重复组。
老师问:图中有几个尘埃粒子?(多媒体展示)
代表答:5个。
老师提醒: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老师总结:第一组探究活动非常严谨,严格按照课本要求,而且考虑到偶然因素的发生,非常好。
第二小组发言:
探究问题: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尘埃粒子一样多吗?(多媒体展示)
作出假设:教室内尘埃粒子少。(多媒体展示)
实验地点:七中分校初一五班教室、操场。(多媒体展示)
实验器材:盒子,其他器材同第一组。
实验过程:同第一组。
得出数据:
地点 |
样本1 |
样本2 |
样本3 |
平均值 |
教室内 |
290 |
295 |
640 |
408 |
教室外 |
335 |
600 |
548 |
494 |
结论:和假设一致,教室内的尘埃粒子少。但是我们组探究活动是在星期六教室没有人时完成的,我们小组有同学想,如果平时上课教室内有人时是否尘埃粒子还是比教室外少呢?我们就接着做了第二次探究实验,在上课时悄悄把样本放在桌子上,三小时后放在盒子内拿到实验室用5点取样观察。通过上次实验,我们发现显微镜下无法看到一个大格内的尘埃粒子,于是我们用红笔把一个大格又分成四个小格,这样,观察就方便多了。
得出数据:
地点 |
样本1 |
样本2 |
样本3 |
平均值 |
教室内 |
735 |
790 |
835 |
787 |
教室外 |
335 |
600 |
548 |
494 |
结论:和原假设相反,教室内尘埃粒子多。我们推翻原来假设。
新结论:室内比室外尘埃粒子多。
其他小组质疑:
生甲问:既然第一次结论正确,为什么还要做第二次探究实验?
代表答: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了解了教室内尘埃粒子数量,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教室内环境卫生和通风等,主要是看一看有人、无人尘埃粒子有多大差别。我们还想再探究人多和人少时尘埃粒子的变化以及值日时洒水和不洒水尘埃粒子的变化。
生乙问:为什么采样后样本要放在盒子内?
代表答:在送往实验室的路上会有新的尘埃粒子落上去,计数不准确。
生丙问:为什么计数方法和书上略有不同?
代表答:参加活动的同学都知道,显微镜的视野内一次不可能看见一个大格内所有尘埃粒子,分成四格后计数方便多了。
教师总结:第二组同学不满足于结论正确,在探究中发现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见解,继而做了第二次探究,甚至还想到了第三次、第四次……使整个探究活动不只是重视结论,从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科学观念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
第三小组发言:略 (多媒体展示)
第四小组发言:略 (多媒体展示)
师: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有尘埃粒子出现,为什么?造成空气质量的原因是什么?
生:乱砍滥伐、汽车尾气、迷信烧纸、沙尘暴、工厂废气、夜市烧烤、吸烟、吐痰、放鞭炮等。
师:如何整改?
生:工厂废气过滤,禁止吸烟,多种树,讲究卫生等。
教师结论:①控制污染物排放;②植树造林。
请记住:空气质量影响健康。(多媒体展示背景绿色植物,音乐环绕)
点评 :
董蓓老师在“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课的设计上,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了教材中一步到位的信息呈现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发现者,以问题为出发点,在发现中学习,在应用中升华,从而最大限度地亲历知识、体验知识、触摸知识,在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完成新课程对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
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董蓓老师的这节探究活动课之所以成功,就是重视学生的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解读,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尝试了问题的探究,同时也强调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