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7-20 22:48:39
一、注重创新
化学试卷在坚持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思想考查的基础上,增大创新力度,体现在试卷结构、信息提供方式、情景创设、问题设计等四个方面。
试题情景紧贴考生学习、生活和生产实际,形式丰富。例如在非选择题中设计了“生活现象解释”“科普阅读理解”“生产实际分析”“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基本实验”“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和“实际应用定量分析”等题目,这些题目以考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为素材创设问题情景,以考生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设问题情景,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背景,并进行必要的简化,提炼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
试卷通过文字、连环画、实物图、数据图、实验装置图、模型图、微观示意图、工艺流程图、表格等多种方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经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获取、分析、整合、利用信息来分析解决问题。
在问题设计上,一是使问题情景化,情景结构化,即把化学问题放在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解决的背景中,情景链与问题链紧密结合而又逐层递进;二是增加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三是增加了对思维过程的考查,避免考生死记硬背,按“套路”做题,抑制“题海战术”低效、僵化的学习模式。
二、选材大视野
试卷选材上视野开阔,大开大合,依托教材,立足课堂,融合课外实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工业生产实际,统整多种教学资源。
课程改革鼓励教师把化学理论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工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如“实验探究”题就以学生课堂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养成深入思考研究的学习习惯。“生活现象解释”题,把化学问题放在学生生活经验的背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例如,饮食中的营养素,家庭生活中化学品的科学使用,废旧垃圾的回收处理等问题。
试卷选取了北京市初中科学学科实践活动中“感受微观世界”和“奇妙的双氧水”作为试题素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和各类科技主题展览,利用交流研讨和主题论文等方式学习。
三、教学导向性
化学试卷不仅考查陈述性知识,更注重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考查,引导一线教学活用教学资源,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与结论,但更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关注知识和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推理逻辑。
例如“基本实验“栏目中的第34题关于燃烧条件的考查。这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化学必做的8大实验之一。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深入挖掘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学生是否把结论和实验现象进行了相关性联系?是否理解实验背后的推理逻辑?试题不是简单地考查结论陈述,而是要求学生基于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支持研究结论(燃烧条件)的实验证据。尤其是这道题只考查了部分结论而不是考查所有的燃烧条件,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简单罗列结论,而且要求学生能把某个结论和特定的实验现象或几个实验组合建立联系,精准地推出结论。从思维特点上来说不仅体现了逻辑性和严谨性,更重要的是从结论出发的逆向思维,同时也体现了“变量控制”这一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凸显学科教育价值
试卷不仅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注重体现价值引领,其中既有学科本身的价值,也特别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化学试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出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人之精神,引领一线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通过生活材料、营养素、清洁剂、交通安全等衣食住行生活问题,通过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利用等工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饮食与健康,提高生活品质,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化学学科价值。
试卷中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以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生平事迹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以及他们为国家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亮点试题1】
〖生活现象解释〗栏目
以连环画形式记录了雯雯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天。以雯雯一天的参观为线索,把食品中的营养素、服装用具等生活用品的材料分类、安全常识、矿石资源的化学成分及工业用途、矿石冶炼和资源回收利用问题联系起来。
【试题分析】
中考化学试卷首次使用了连环画的阅读形式,形式新颖活泼,符合中学生审美情趣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同时,连环画的形式贴合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信息获取的新途径。
本题以雯雯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天为线索,把身边的化学物质、安全常识以及利用初中化学知识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增强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从生活中主动获取信息并思考的意识。
学生在9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累,有些是在小学阶段趣味实验中获得的,有些是以生活经验为载体,大多是零散的、片段式、未成体系的。在初三学习化学以后,学生获得了一些初级水平的化学语言、化学学科思想和化学研究方法,但是又容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方式中。本题引导学生从结合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角度,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理解化学核心概念、核心思想,从化学视角重新整合以往的科学积累和生活经验。这种结合真实问题情景的学习方式,既是对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提升,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本题通过对食品中的营养素、服装用具等生活用品的材料分类、交通安全问题等问题的设置,引导同学关注生活中的化学,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餐盘中硅酸盐成分中硅元素的化合价、雕像材料大理石的成分、以辉铜矿为原料能得到的工业产品、金属冶炼和除锈等四个问题,尤其是以辉铜矿为原料能得到的工业产品这个问题,考查了化学中的守恒思想,体现了常见的工业生产背后深层次的化学学科思想。通过了解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与贡献,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家发展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题把学科核心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天的参观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凸显化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倡这样一种教育教学新观念——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亮点试题2】
〖科普阅读理解〗栏目
本题提供一篇以“泡菜与健康”为主题的科普短文,通过较为详实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结果,阐释了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其含量与泡制条件的关系。要求考生阅读本文后,提取有用信息,从化学角度解释相关问题。
【试题分析】
科普阅读理解为中考新增题型。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科普阅读理解和普通的阅读理解还有很大的不同。化学科普阅读理解重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专业知识、化学专业术语包括对化学符号的感知能力,考查学生在面对一篇课程之外的化学文章,获取、吸收和整合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成为一名初中毕业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看懂带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说明书、操作说明,能从化学视角理解科普文献的思想,能用化学语言描述和解释问题。
本题提供信息的方式多样化,既有文字阅读,又有化学术语、数据图像,要求学生在准确获取、吸收和整合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运用化学语言和化学核心概念来解决问题。
本题素材来源于专业期刊中的文章,并结合初中学生知识水平进行了整合、删改。以“泡菜与健康”为主题选取素材,贴近考生的生活,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文中通过较为翔实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结果,阐释了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来源及其含量与泡制条件的关系。考生阅读本文后,不仅进一步体会到了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激发了考生的学习兴趣,还增长了生活知识,对提 生的科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理解文章和解题过程中,尤其在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上,体现了“变量控制”这一科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凸显了学科本质。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