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8-06 18:13:31
一、 知识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 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化合价等
物理变化: 的变化
概念: 的变化
本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遵循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按物质的种类数目的改变分 置换反应
物质的变化 复分解反应
化学变化 分类 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按反应中的得氧、失氧分 非氧化还原反应
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伴随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反应条件: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实例:燃烧、腐烂、发酵、生锈、火药爆炸、风化等
二、 主要内容提示
(一) 物质的性质
1. 物质性质的确定: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3. 物理性质主要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吸附性等方面的性质。
4. 几种物质重要的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可燃物与 接触并使温度达到 就可燃烧的性质。
⑵氧化性:反应中能 氧,使别种物质发生 反应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⑶还原性:反应中能 氧,使别种物质发生 反应的物质具有的性质。初中化学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 、 、 等。
⑷毒性:初中化学涉及有毒的物质有CO、SO2、NO2、 、 、农药波尔多液等。
⑸腐蚀性:强酸、强碱等物质具有腐蚀性。
⑹稳定性:指物质不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如稀有气体、碳与氢气等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⑺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的能力。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理解和应用: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排在氢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除浓硫酸和硝酸)里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⑻溶液的酸碱性: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测试,并用pH表示它的强弱程度,pH的取值范围在0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