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语文 > 题型辅导 > 阅读理解 > 正文

20120中考语文复习攻略,现代文阅读满分的18个“套路”

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8-20 10:21:24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叙述方式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
 
  抒情方式/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
 
  表达方式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描写
 
  1、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2、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3、场景描写
 
  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白描
 
  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
 
  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
 
  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实自然、华美绚丽等
 
  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
 
  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语言的特色与风格
 
  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
 
  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
 
  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
 
  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
 
  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
 
  句式鉴赏
 
  1、按句式整齐与否分
 
  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2、按句子长短分
 
  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
 
  取材(选材)构思的特点
 
  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
 
  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
 
  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
 
  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
 
  现代文的分类
 
  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
 
  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
 
  1、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行文思路:
 
  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
 
  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
 
  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体事物的特征。
 
  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
 
  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
 
  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
 
  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
 
  渲染主体活动的氛围
 
  2、写人叙事散文
 
  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
 
  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
 
  3、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
 
  4、学者散文(文化散文)
 
  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
 
  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
 
  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
 
  5、托物言志散文(象征)
 
  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
 
新初三快扫码关注
 
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