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其中“变化”是指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性质”是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初学阶段中主要是学习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因此,对这两组概念必须正确、深刻理解,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在这中变化中物质的外在形态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本质没变。如,木材制成桌椅,桌椅本质还是木头的本质未变。又如水结成冰了,冰和水是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本质还是水。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原来的物质变化后没有了,生成了新的物质。如,铁生锈。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物质,铁有较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可制成铁锅铁锤,如果你把铁锈从铁上刮下来用来制一把铁锅,那恐怕是不可能的。液化气燃烧,燃烧后液化气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液化气可以燃烧,而水和二氧化碳则都不能燃烧。
这两种变化虽各不相同,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二者常常相伴发生,有的变化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蜡烛受热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固→液),它还是石蜡,此时只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无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是先熔化、气化(属于物理变化),再燃烧起来(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两种性质是从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与否来区分的。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通常说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叫做物理性质。当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通常讲的酸性、碱性、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分解与否)、氧化性、还原性、等,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种物质能够发生哪些变化(指化学反应),全是由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决定的,如镁带具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当镁带只要在空气中达到了着火点的条件时,它就会发生“燃烧”这种变化(反应)。反之,物质的变化又是对物质性质的反映,如,碱式碳酸铜加热时会分解生成三种新物质,该变化(反应)也就反映出了碱式碳酸铜具有受热不稳定易分解的性质。即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变化(反应)。
三、典例解析
例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电灯泡通电后亮了 B. 矿石由块状碾成粉末
C. 煤炭在燃烧 D. 汽油在挥发
解析: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应根据其本质特征,即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而不是根据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变浑浊等)来判断,因为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作出判断,而不是作出判断的依据。
A中电灯泡通电后亮了,虽有光有热产生,但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当断电之后,灯泡仍是灯泡,所以,属于物理变化。B仅是外形上变化。D仅是状态上的变化,都是明显的物理变化。而C的变化就不同了,煤燃烧后产生了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物质和水蒸气向空气中扩散了,同时还留下了灰烬,这些都是与煤不相同的物质,故属于化学变化。
例2. 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B. 石蜡受热会熔化
C. 铜绿加热后会变黑 D. 酒精挥发了
解析: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而变化是表现性质的过程。注意辨析性质和变化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所在。A、D是表现性质的过程(注意叙述中的“了”),属于物质的变化;B、C是叙述物质的属性,属于物质的性质。B中石蜡的性质是不需经过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属于物理性质;而C中铜绿的性质,是发生化学变化(反应)后所表现出来的,应属化学性质。故答案应选C.
新初三快扫码关注
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