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历史 > 答题技巧 > 正文

最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答题方法与注意事项

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09-07 09:51:40

中考真题

免费领资料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核心是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而考试形式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对于备考的初三学生而言,只有了解和掌握好开卷考试的命题特点和解答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方能提高复习实效和考出更好的成绩。
 
  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与前几年相比,在考核标准、命题立意,试卷的整体要求及各种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做了许多调整。
 
  现在中考历史科命题的原则主要是探索怎样使试题更加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怎样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起对历史课教与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引导历史课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试题一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纠正学生“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误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消化知识;二是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出发,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
 
  开卷考试,课本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有的同学在使用课本答题时存在一些得不偿失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每道题都翻书。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3、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俗话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发散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
 
  ②以学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为依据,体现课改精神。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学科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③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新整合,在试题中创设新的情境或场景,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加强对学生体验、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历史的考查,避免死记硬背。在命题特点上体现知识的广泛性,选材的借鉴性,题量的适当性,试题的开放性,形式的灵活性,设计的新颖性,答案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发散性等。
 
  开卷考试试题的设置灵活新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但其题型基本上离不开这样四个题型:单项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综合题)。
 
  (1)单项选择题是用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特点是设计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惟一。解答的关键是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相关的限定因素,排除干扰项。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识记、分析辨别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二大”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十三大”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知,b项是正确答案。
 
  【例4】2007徐州23.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b
 
  【例6】2007年广东省汕头21.19世纪,一位伟人这样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
 
  【例7】2007四川遂宁22.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以为诗人”的是 a.伏尔泰 b.但丁 c.达?芬奇 d.哥伦布 【例8】2007年泰州16.有人认为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这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b
 
  【例9】(2005·海南省)一战期间,英国一位战地记者向国内通讯社发回战地报道。他可以选择的快捷通讯工具有
 
  【例10】、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在暑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请你确认他将会游览到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 【例11】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a 黄帝陵 b 大禹陵 c 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例12】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 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例13】“他出生于春秋时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利用,他还是一位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据说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是描述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005年山东泰州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例14】.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例15】玉溪、请仔细判断一下,下列关联中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春秋》 b、孔子——“因材施教” c、孟子——《道德经》 d、韩非——“兼爱”、“非攻”
 
  【例16】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c.造纸技术 d.制墨技术(06常德) 【例1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06汕头)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历史学科的生活性
 
  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是20世纪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命题加大了对学生身边历史的考查力度,以学生生活和实践中熟悉的人、物、事或可能遇到的新情况为材料,营造有别于教材的新情境,设计新问题进行考查。
 
  【例18】.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06株州)
 
  【例20】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试判断,他姓 a.秦 b.夏 c.宋 d.唐(06襄樊) 【例21】一个欧洲旅游团队要参观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应该去
 
  【例22】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热播的《《论语>心得》,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关注。《论语》中所记载的言论出自我国古代思想家……………………………( )
 
  【例26】“每逢佳节倍思亲”,2007年春节小丽给远在国外的亲人写信,收信人地址中不应该出现的国名是……………………………………………………………………………(    )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再创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使历史学科更具“生活味”,不仅能在考试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更重要的是如此引导下的日常教学,能激情引趣,能促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意识。
 
  【例27】(芜湖07)4、八年级某班同学学习了《鸦片战争》一课后,对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四种意见。正确的是:
 
  列举题就是把符合某种条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来的题型,分为横向列举题和纵向列举题。答题时要搞清楚试题问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界定时空范围,确定要答的内容,避免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知识点的张冠李戴、不全面或顺序颠倒。答题要求规范有序,简明扼要,用词准确。
 
  【例1】(芜湖07)民主革命阶段,芜湖的革命运动在安徽省占有突出地位。请根据以下提示列出相应的人和物:
 
  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材料层出不穷,提问灵活,增加了解题难度,因而成为复习迎考中的重点和难点。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技巧: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
 
  ①译著《天演论》的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②《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 ③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皖籍科学家 ④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 ⑤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者 ⑥实施“新政”的美国总统 ⑦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
 
  【例2】(2005·广安市)“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则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遭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大批的失业农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看懂材料,再从所学知识中选取有效信息来回答。
 
  【答案】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②新政(或对工业的调整或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1)问答题是测试考生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归纳、综合等能力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要审好题,抓好关键词;二要确定答题范围与内容;三要规范组织答案,做到条理化。
 
  (2)除图片反映的成就外,请你另举两项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允许回答教材以外的成就)。 (3)假若你是当时的一位现场记者,请你就其中一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撰写一条新闻短讯。(至少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意义四个方面选择三方面撰写)
 
  【例2】以“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后中国代表开怀大笑”照片和“1972年尼克松访化华与周恩来握手”图片为材料。第(3)问“假若你是当时的一位现场记者,请你就其中一幅图片反映的事件撰写一条新闻短讯。”和第(4)问“请为其中一幅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名称”。以撰写新闻短讯和为图片拟定名称的形式进行考查,形式新颖,而且给学生很大的思考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和想象力的空间,极具开放性,而且又不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同时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学生的回答也证明了这一点,以为图片拟定名称问题为例,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二副图片,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命出了“历史性握手”、“破冰之旅”、“世界性握手”、“改变世界的瞬间”、“改变世界的一周”、“重返联合国”等恰当的名称。此题充分体现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 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而且有很强的激励性。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度做出回答。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请你参加该班的主题活动,就英、美、日三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探究三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对近代中国带来伤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等三个方面,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①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从史出;②标题自拟,300字以内;③不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校名、姓名,否则会被扣分。
 
  16.按照崛起中的主要因素(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制度创新;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南北战争则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重视教育;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积累了资本等)、对近代中国塞的伤痛(如:三国发动或参与了侵华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强加给中国人民,一再割地、赔款、丧权,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如: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采意给分。[答出紧扣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成理的其它内容亦可;若能较为完整地答出以上三个方面,且语言简洁流畅的加1--2分,但该大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重视探究性学习,实现从传统死记硬背型历史学习方式向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转变上的核心问题。命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到有话可说,答案多角度、多层次,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有创新见解的试题,对推动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价值不可低估。
 
新初三快扫码关注
 
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

欢迎来到中考网

您的IP地址是: 10.2.87.37, 216.73.216.114
如果您所在的城市未开设中考网分站,请进入全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