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二:全面
命题的出发点是《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作为国家级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决定了试卷必须完整呈现《考试手册》中的考点。
对“全面”的第一层理解是:考纲所涉及的考点要一一落实和准备。以2011年中考试卷文言文为例,15题试题全面对应《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如第1—6题名句默写是“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第7、8题对《如梦令》中“浓睡”一词释义是“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第9题是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考查;第10题句子翻译,既考查了文言实词的积累,又检测了文言虚词“之”的常用意义:第11题是“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12题考查“云”、“得”在句中的含义,这两个文言实词分别在教材《桃花源记》和《黄生借书说》中学过。属于《考试手册》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的范围;第13题“非故也,何罪之有”是“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第14题、第15题是“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初中语文复习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认真梳理知识点,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绝对不能按照个人喜好或复习习惯来任意增删考点。任何主观判定当年“热点”而忽略其它考点的行为都是初中语文复习的大忌。同时,从这几年的命题特点看,“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生活场景,运用语文知识和综合学习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也是考查重点,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的“综合学习”进行系统梳理,
对“全面”的第二层理解是:从历年中考试卷看,中考试题设计是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设计试题。如2011年中考试卷现代文(一)是议论文,试卷就围绕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命题。考点是“能辨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分析其作用”试题表述为:第18题“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2010年、2009年中考试卷现代文(一)是说明文,考点是“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试题表述为:2010年第16题“第①②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009年第18题“第⑥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其作用是”。中考试卷现代文(二)是文学作品,所以往往会有“情节线索”类题目出现。如2011年第22题写出“我”的心理状态所经历的变化过程,要求考生在揣摩作者心理变化的同时,能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上述这些题目都是鲜明体现文体特点的试题。
因此,初中语文复习,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还要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在确认考点的基础上细化考点。如在明确文体后,能分析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的思路结构;对文章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等。
新初三快扫码关注
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