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19-10-30 17:26:49
第二步:抓基础,以教材为本复习
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须有“本”可依。
复习要以课本为主线,根据期中考试的考点、范围和题型,全面温习所有考试内容,包括课文内容、课后题、每课的重点章节和需要熟记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并不等于把过去学过的知识再看一遍,重点在于系统梳理、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尤其对某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在复习中一定要弄清楚。
掌握课本上最基础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思路、规律和方法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基础。
第三步:重练习,养成解题习惯
我们都知道,多做练习题是消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速度。
考试都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果平时练习的时间太宽余,很容易在考试时间压力下产生紧张,急忙中思路混乱,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练习时做题速度要快,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思维、表达和运算的敏捷性。平时能够做到快速而准确地解决问题,考试时肯定会更加从容。
高效学习法四大宝典
在看完期中复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之后,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了好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大半。
01
用好一个“本”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错题本”,建立错题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归集错题问题,找到自己在日常考试当中的出错原因,从中挖掘和分析出自身在知识点掌握、答题习惯甚至是应考心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减少考试中的失分。
要达到以上效果,需要做到三点:
善于比照成绩好的同学的课堂笔记,解决听课中的听课缺失、记忆缺失和记录缺失,把缺失部分补充到自己的笔记中。
善于针对错题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尤其注意“这题在课堂上讲过”、“这类题目以前做过”的错题,深究出错原因。
如果改过的错题仍然出错的话,就需要将错题升级,期中考试之前这些题属于必看必做题目,学生必须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公式使用上,真正找到知识漏洞。
02
调整好两个“心态”
1、平常心:
期中考试可以算是学生生涯中相对大型的考试了,许多同学都会为此感到焦虑,也会因为考试成绩而导致情绪大起大落。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我们人生中要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考试,放在这个跨度中,期中考试便很微不足道了。
它决定不了什么,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让我们查漏补缺,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
所以,同学们在面对期中考试时,不要过于在意得失,要抱着平常心去面对。
2、细心:
虽然我们说了期中考试只是一次阶段性检测,对待它要有平常心,但是同学们依然要认真对待。
因为每一次考试都有可能暴露出你在学习方法或知识点掌握方面的致命弱点,要认真考试,认真做题,时候偶认真改错,认真分析,使得每一次考试都能发挥出其查漏补缺的功效。
03
抓住“三个点”
1、知识点:
知识点是学习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它虽然简单,但是占比最多,也最容易疏忽,需要同学们认真、谨慎地复习。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辨析清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知识点梳理成一张大网,扫清课本里的边边角角,不放过每一个;
2、重点:
重点相比于知识点数量要少,但考察频率极大地增加,难度也会更高,是考试重点考察的地方所在,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扩展,进行深层复习。
在知识点已经掌握扎实的情况下,对照课本形成自己的角度和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3、难点:
难点是具有特殊性的,顾名思义,难点就是自己不会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难点,对于别人来说易如反掌的题目,在你可能就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而别人的难题,你有可能清松就能应对。
这个时候,错题本就发挥了它的广大神通,同学们可以利用错题本对自己的难点进行集中复习。
04
掌握“四种方法”
1、联想法:
知识点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点与点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复习一个较新知识点的时候,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于开拓解题思路会有所帮助。
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一些文言现象和多义词就值得我们打通单元结构,反复梳理。
2、间隔法: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似曾相识的知识点,但仔细辨别一下,会发现它们不尽相同。而对相似的知识点采取间隔记忆的方式,有利于避免混淆。
比如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相似的英语单词,成为同学们阅读理解的拦路虎。那么,认真做好汇总与辨析就是十分必要的。
3、回归法:
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等等最基本的知识才是应考的首要环节,必须透彻理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些简单的定理,却往往能成为解开复杂几何题目的关键法则。所以一定要把公式定理烂熟于心。
4、交叉法:
多角度、分类别多种方法交叉记忆,从多个角度进入知识点便于深化同学们的认识与理解。熟知重要知识点。
举例来说,在历史学科当中,我们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对一些历史事件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和评价。
高效学习法五大技巧
01
文科理科,交替复习
想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内容上要注意将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错安排,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学。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