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2-11 17:05:23
2.创新对我们有哪些积极影响?
①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②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③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④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⑤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的原因)
(1)重要性: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③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必要性:①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②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①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②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向通往国强民富的创新路上。
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义?
①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②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③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6.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如何?
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7.教育的重要性。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③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8.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②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④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9.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具体表现?
①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②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動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10.大众创新、万众创新需要(企业)社会各界怎么做?
①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我们要有创新精神。②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核心技术。③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1.创新精神的表现(青少年应涵养哪些“创新的精气神”?)
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④①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2.中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在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中学生应如何做?)
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勤动手,勤实践,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拓宽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④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知识产权?
①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②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③当未成年人知识产权遭受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犯人承担法律责任。
14.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让更多同学亲近科技,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激发创造的潜能。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③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习惯。④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六、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1.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特点。
(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特点: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②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和成效。
(1)原因: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成效: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4.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具体表现。
(1)资源现状(整体形势):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2)具体表现: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②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5.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具体表现?
(1)环境现状(整体形势: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具体表现: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题愈加严重;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6.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坚持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①人口问题会加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③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应采取的措施?
①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得到解决。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8.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③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⑤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9.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④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0.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④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1.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有人说,经济发展势必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2.请你列举生活中的低碳微行动(建设美丽中国,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②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③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七、理解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平等的内涵和法律依据?
(1)内涵:①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②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2)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4.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③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