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20-02-11 22:19:36
截至2月9日12时,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37000例。在举全国之力与新冠病毒抗争之际,生态环境部门正全力筑牢另一道防线——加强监管,确保一线产生的大量医疗废物(以下简称“医废”)得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理处置。
那么,自“非典”以来,我国医废处理体系如何从捉襟见肘到日臻完善,现有的医废处理能力能否保障应急状态下井喷的医废产生量,未来还有哪些亟待完善之处,本报记者为此对话了多位行业、机构专家和资深人士。
“2003年抗击非典时,我是一名普通技术员,当时正处于建厂初期,在人力不足、生产设备自动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我们顶着压力,接收“非典”期间产生的医废,及时完成了处置任务。”17年后再次面对疫情肆虐,已经担任安徽省浩悦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的乐勇颇为从容地说,“这次新冠病毒来袭,我们在本市首例确诊感染病例出现前,就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为有效防控疫情构筑起一道卫生安全防线。”
乐勇的信心在随后的采访中得到印证,此次医废处理处置“响应更快、部署更周密、处理更及时”是采访中专家们的一致看法,而这要从17年前开始说起。
2003年是我国医废处理进入规范化管理的一道分水岭
“火烧眉毛”是时任原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固体处处长赵维钧用来形容2003年4、5月间各地抢建医废焚烧装置的情景。
以北京为例,当时全市7000多家医疗机构,每天产生的医废相比平时激增,却没有医废集中处理设施,人们对医废恐慌心理也比较严重,医废处置战线比较被动。
“医废要是流出医院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般炉子烧不了。”赵维钧说,于是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固废管理中心一边紧急调运船用垃圾焚烧炉,一边加快购置密闭转运车和新建焚烧点,每天增加处理100吨,全市医废才得到有序管理和处置。
2003年春天争分夺秒的医废处理战让人心有余悸,但同时也是我国医废进入规范化管理的一道分水岭。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并没有医废单独分类处置的要求。1998年,医废开始纳入危险废物管理。而其后,记者梳理发现,仅2003年6月、8月、10月,就相继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每隔两月便有一部相关规章制度诞生,速度不可谓不快,其中穿插推出的各种相关技术规范也在一些细节上进一步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生态环境部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说。
不止如此,“在随后的2006年、2008、2009年、2010年、2017年,我国又增加了《医疗废物化学消毒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通知》等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医废处理体系。”王琪补充道。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