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20-02-14 21:38:18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论文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那么,病毒潜伏期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人长有的人短呢?
病毒在潜伏期会干些啥
“潜伏期指的是易感人群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因为具体是什么时间感染的很难精确知道,所以一般以接触患者或到疫区的时间为最可能感染的时间,发病日期与感染日期的时间差就称为潜伏期。”2月12日,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赵卫长期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2003年参与过抗击“非典”。他举例说,比如甲25日到医院,乙医生接诊了他,甲被诊断为新冠,乙30日发病,那乙的潜伏期就是5天。但事实上,病毒大流行时,因为传染源众多,所以潜伏期时长的判断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根据流行病学的数据统计,在大量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潜伏期的具体数字。
感染者处于潜伏期时病毒在人体内会做些什么?赵卫表示,简单说,就是适应环境,为大量增殖做准备,包括合成产生子代病毒的组分。“新冠病毒的结构包括包膜、衣壳和核心(即核酸),它们可以视为病毒的成分。在产生子代病毒颗粒前,宿主细胞内是看不到完整的病毒颗粒的,只能找到病毒的组分。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后,先合成子代病毒的三个组分,再进行装配,从而产生子代病毒颗粒。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赵卫解释说。
也许有人会问,子代病毒传染性或杀伤力会更强吗?赵卫表示这不一定,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子代病毒和亲代病毒是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不会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性状的变化。如果在重要功能位点上发生了变异,其生物学特性才可能发生改变。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