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3-02 17:37:03
家庭本来是人生的港湾,是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家庭却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可饶恕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变成剩女的”,还有“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家长并不是那样去想的,但是他们的很多行为却伤害了孩子。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他们的感受和家长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一直在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但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父母的言行和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有一项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然后考察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这三项指标的差异非常显著。在权威型的教养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而另外三种教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自尊方面的一些问题。
再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生活的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会改变孩子大脑的体积和结构。该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一组是生活条件差的,比如营养不良;还有两组是教育缺失的,分别为被父母打骂的和被父母忽视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另外三个组的孩子的大脑都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侧的杏仁核、左侧和右侧的海马的体积都变小了。这意味着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们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产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在那个名“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一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男孩说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养植物,但总是在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为什么她养的植物的叶子上就会有黄斑,导致叶子缺损而且难看。但其实,他妈妈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会给植物浇水,忙起来就会忘记浇水,所以总是养不好。
他说自己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妈妈忙起来,就放纵他,忽视他,然后还抱怨他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时候,他妈妈摔碎了一盆植物,发现植物的根部长满了不知名的虫子,觉得很恶心。这个男孩就在想,是不是等我的“根部”都烂掉之后,妈妈也会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时,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5+2=0”的困惑
还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小的时候,跟我们相处得多,那上学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学校负主要责任了呢?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结果会不一样,因为父母自身的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都会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图2)。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学校5天教育的成果,在孩子回到家后,经过一个周末就荡然无存了,即“5+2=0”。比如,学校说要减负,尽量减少布置的作业,但是家长说不行,觉得学校作业太少了,所以要加负,要布置家庭作业。比如,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说:你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我们帮你做。再比如,学校里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不要怕犯错,父母的做法却是打击孩子,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呢?”这些矛盾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很多措施无法彻底落实,反过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所以,无论是父母自身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还是父母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都说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
父母做好自己,为孩子发展助力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孩子的心理资源才能越来越多。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