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3-09 14:02:14
(1)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
(2)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A最高统治者称 皇帝;B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
②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
③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④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东至辽东(今辽宁省))。
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⑤思想上:焚书坑儒。
3、巩固——西汉:
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①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主父偃的建议);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
③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
④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完善——隋唐:
(1)隋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唐朝: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
5、加强——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办法,削弱相权的办法。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6、发展——元:创立了行省制度。
(1)目的: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2)内容: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设枢密使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②在地方上:A、设行中书省;B、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C、元朝在西藏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事务。(西藏正式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就始于元朝)
【监察知识链接】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就是反腐败工作机构,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历代王朝也很重视对各级官员的监视和监察: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西汉武帝在地方上建立刺史制度,由刺史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北宋在各州府设通判,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纠察百官善恶。
7、强化——明清:
(1)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政治上:在中央,废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把军队调动和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③司法上: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
④思想上:八股取士。(危害:不讲求实际学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聪明才智;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落后。)
(2)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①政治上: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思想上:大兴文字狱。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8、结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三、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地方、思想方面的具体措施
【拓展延伸】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矛盾和影响分析:
1、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 影响:
(1)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