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3-10 15:28:47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原因:
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③重兵在握: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④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⑤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制度创新:行省制。
经济重心:唐朝中期开始南移,至南宋完成。
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间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海外贸易: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后,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②行政方面: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表现: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作用: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内容标准: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巩固政权: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巩固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内容标准: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一、女真族的崛起
女真政权建立: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二、金和南宋的对峙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3、宋金和议: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心的南移。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市镇发展:
(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
(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纸币出现:
原因: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表现: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
内容标准: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和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元朝的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 隋朝、元朝)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内容标准: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的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民族融合:
①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②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二、行省制度:
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①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②其他地区,设10个行省。③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对西域(新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对西藏: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元朝建立后,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13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内容标准: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二、宋词和元曲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另外还有王实甫(西厢记)。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四、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到元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六、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海上交通:宋代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上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元时期的驿站比较发达。
影响: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