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3-11 18:02:25
三、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 戊戌变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经过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主要内容:
三、结果:失败。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四、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五、意义: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六、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六、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
2.发展:清政府为了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5.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2.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3.经过:
1廊坊阻击战中,八国联军惨败,退回天津。
2攻占大沽炮台 ,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3在北京,清政府鼓励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4天津保卫战,与侵略军争夺老龙头火车站,并炮轰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4.结果: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下令绞杀义和团。联军在北京屠杀、劫掠。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与签订国: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2.内容:
3.评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易错考点】
1.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改革,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是因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
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是洋务运动时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是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是京师大学堂。
4.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5.八国联军中的“奥”指奥匈帝国,不是奥地利,当时还没有奥地利
6.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是八国,是十一国,多了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
7.《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一条是“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8.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不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知识整合】
1、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2、洋务工业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对比
3、中西近代化历程比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