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4-20 17:33:37
【注释】①行室:田间休息处。②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③豕:猪。
1.解释加点词语。(4分)
(1)一屠暮行 ( )
(2)顾无计可以死之( )
(3)股直不能屈( )
(4)遂负之以归 ( )
2.翻译句子。(6分)
①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无计可以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负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________”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 (1)晚上 (2)使……死 (3)大腿 (4)背着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
①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
②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
③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狼的威胁:逼 屠的机智:伏、捉、割、吹、缚
4.不盈寸 拥有勇敢和机智就可以战胜凶狠的敌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②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③,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④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⑤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⑦。故⑧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尤: 格外,十分。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⑤或:有时。⑥已:止,停止。⑦蒇(chǎn):完成。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每临晨携一大磁罂
②必令畅谈乃已
③必强执与语
④如是二十余寒暑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2分)(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到 ② 才 ③拉 ④像这样
2.
(1) 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2) 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
(3) 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4分)
(1)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
(2)① 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于令仪诲人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 长厚:为人忠厚。 ④ 忤:触犯。 ⑤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如其欲与之
②既去
③乃邻舍子也
④恐为人所诘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②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③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①给 ②离开 ③竟然或原来 ④追问
【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
①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或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②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
③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评分】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意思对即可)
【评分】每问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于令仪,是个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
六、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 (4分)
(1)既学而归
(2)孟母方绩
(3)孟母以刀断其织
(4)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2、翻译。(6分)
(1)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2)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3)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1)已经 ( 2)正在 (3)用 (4)拜师学习
2.
(1)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2)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3)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3.围绕用孟母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