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作者:中考网整理 2020-05-08 11:19:49
若
1. (动词)像,好像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山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右手攀石趾,若啸呼状。 ——《核舟记》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满井游记》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岳阳楼记》
2.(动词)及,比得上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代词)你
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4.(代词)此,这样的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
5.(连词)假如,如果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
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6.(助词)用于词尾,可译为“……一样”
舍其粱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公输》
则
1.(副词)乃,就是。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
2.(副词)表示顺承
楼愈高,则明渐少。 ——《山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核舟记》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核舟记》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观潮》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三峡》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不效,则治臣之罪。 ——《出师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相当于“那么”。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3.(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连词)表示假设,想防御“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连词)表示让步,想防御“倒是”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
6.(助词)无意义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乃
1.(连词)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
陈胜、吴广乃谋曰。 ——《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乃入见。 ——《曹刿论战》
2.(副词)才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羽、飞乃止。 ——《隆中对》
3.(副词)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副词)应该,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且
1.(副词)况且
且为众人。 ——《伤仲永》
且秦灭韩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词)尚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诸
1. (形容词)众,各个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
诸郡县苦秦吏者。 ——《陈涉世家》
2. (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诸侯,古代分封的各国国君
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
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4.人名中的字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因
1.(动词)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介词)依靠,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3.(连词)因此
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词)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因屏人曰。 ——《隆中对》
之
1.(动词)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饲中。 ——《陈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①相当于“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
借旁边与之。 ——《伤仲永》
或置酒而招之。 ——《五柳先生传》
楚人怜之。 / 令辱之。 ——《陈涉世家》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长跪而谢之曰。 ——《唐雎不辱使命》
将军岂愿见之乎?/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愿借子杀之。 —— 《公输》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子相梁》
②相当于“他们”。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隆中对》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公将驰之。/ 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③相当于“它”。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学而时习之。 ——《论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
传一项秀才观之。/ 受之天也。 ——《伤仲永》
复投之。/ 又数刀毙之。 ——《狼》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箬篷覆之。/ 闭之。/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马说》
弗之怠。/ 走送之。 ——《送东阳马升序》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明之者谁? ——《醉翁亭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个“之”) ——《醉翁亭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公输》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相当于“它们”。
昂首观之。《童趣》/ 忽啼求之。 ——《伤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陈涉世家》
⑤相当于“这件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