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中考网编辑 2020-08-15 11:30:44
2.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3.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4.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6.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7.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十一、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二、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三、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2.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五、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六、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七、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知识
关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中考知识点,应试技巧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