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0-09-19 11:49:13
(十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据报道,针对少儿读“经”不断涌现的讨论,有评论人士认为,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更何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目前,从戏曲、书法、武术进校园,到新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无不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既可行可操作,效果也可期可赞。
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1。下列关于“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指从古代优秀典籍中寻找民族发展的方向。
B。指对传统文化怀有“温情与敬意”。
C。指多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指在当代国民教育中有机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内容。
2。下列关于诵读经典“已成时尚”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中国教育回归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语境的表现。
B。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的体现。
C。戏曲、书法、武术都已经进入了校园,诵读经典也应追赶潮流。
D。这是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的表现。
3。下列关于“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要敬重古代经典,以读多为佳。
B。指读经典要读进去,读懂经典的真意。
C。指阅读过程中能客观地审视经典。
D。指在诵读经典时能关照自己的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