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1-06-27 11:12:25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2021年黑龙江大庆中考地理真题答案(图片版),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答案】 1.B
2.C
3.C
【考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解析】【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将地球上分为五带,其中终年炎热,也就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寒冷的地区为寒带,即南北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介于二者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3)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时,利用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辨别。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或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通常要先判断出二者的东西方向,再判断出南北方向,最后结合前两步的判断最终确定位置关系。
1.读图可知,向东增大是东经,用字母E表示;向西增大是西经,用字母W表示;向北增大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向南增大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四点经纬度分别是甲(40°N,0°),乙(60°N,30°W),丙(40°N,45°E),丁(20°N,30°E),故答案为:B。
2.地球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是热带;回归线(23.5°)与极圈(66.5°)之间是温带;极圈(66.5°)至极点(90°)之间是寒带。0°~30°是低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3.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读图可知,甲丙两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丙点位于甲点的正东方向。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 4.C
5.C
【考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点评】(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春分日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从冬至日过后一直到第二年的夏至日,这6个月中北半球白昼一直变长,黑夜一直变短,一直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从夏至日过后一直到冬至日,这6个月北半球白昼一直变短,黑夜一直变长,一直到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
4.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A错;地球运行至丙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错;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C正确;地球运行至甲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D错。故答案为:C。
5.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北半球昼先变长,B、D错;到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达最长,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昼长开始变短,因此从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北半球昼长先变长,后变短,A错,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 6.B
7.A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
【解析】【点评】(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6.图中①处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A错;②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为山脊,B正确;③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为山谷,C错;④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D错。故答案为:B。
7.结合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可读出,A地海拔400~450米,B地海拔400米,两地相对高度为为0~50米,可能是40米,A正确,B、C、D错。故答案为:A。
8.【答案】 C
【考点】世界的海陆分布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是由海洋与陆地组成,约有71%的地球表面是海洋覆盖,剩下29%是陆地,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与图中③的面积比例相符,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的,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南极大陆。无论我们怎么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9.【答案】 B
【考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解: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太平洋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之间,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
故答案为:B
【点评】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世界上主要有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由太平洋板块与周期其他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二是喜马拉雅山-地中海火山地震带,主要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10.【答案】 C
【考点】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及轮廓特点,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征
【解析】【分析】世界上的海洋,按照它们的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B、D错;世界上的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及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C正确,A错。故答案为:C。
【点评】(1)世界大洋水体相互连通,共有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是最小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2)世界陆地共分成七个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是面积最大的大洲;欧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非洲位于南北半球和东半球;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南半球,是面积最小的大洲;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和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南极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半球,是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大洲。
11.【答案】 B
【考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分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同纬度地区,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月气温出现在1月,C、D错;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月气温出现在2月,B正确,A错;故答案为:B。
【点评】海洋与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散热快;海洋吸热慢,散热慢,这就导致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
12.【答案】 C
【考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解: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主要由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是因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海拔高,气温低;故影响该地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故答案为:C。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如今的“温室效应”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13.【答案】 D
【考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从气温看,该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夏季气温在25℃以上,夏季炎热;从降水来看,该地区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稀少;由此可判断,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特征表现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答案为:D。
【点评】判断气候类型时,一定要抓住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即气温和降水,然后分步骤判断。第一步要判断出该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第二步是以温定带,这里的“温”是指最冷月均温,“带”是指气候类型所属的温度带;第三步是以雨定型,确定目标,根据已知的降水状况特点,就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判断出某一具体的气候类型。
14.【答案】 C
【考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解析】【分析】纬度低,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因此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A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气温有所不同,B错;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C正确;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D错。故答案为:C。
【点评】(1)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③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5.【答案】 D
【考点】亚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亚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A正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B正确;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C正确;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D错误。题目要求选错误的,故答案为:D。
【点评】(1)亚洲主体位于北半球以及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2)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为复杂的大洲。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洲。地势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部分由中间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16.【答案】 D
【考点】日本的工业
【解析】【分析】日本是 一个矿产资源十分缺乏、国内市场又狭小的国家,但日本有众多优良港口,劳动力素质又高,利用这一特点,日本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海外进口原料,经加工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导致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海运便利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故答案为:D。
【点评】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经济发达,是世界上的强国,但是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因此对外依赖性较强。所以为了便于运进原料和输出产品,减少运费,其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17.【答案】 B
【考点】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解析】【分析】东南亚位于亚洲和大洋洲之间,①错、②正确;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③正确、④错。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
【点评】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北部同中国山水相连,地势北高南低,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马来半岛南部为马来群岛,由众多岛屿组成。
18.【答案】 D
【考点】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
【解析】【分析】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①④正确;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回归线到30°之间的大陆西岸,②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③错。①④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19.【答案】 C
【考点】俄罗斯自然地理概况,俄罗斯的工农业
【解析】【分析】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是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故A正确。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是一个重工业发达的国家,故B正确、C错误。是一个横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两半球的国家,故D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1)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跨经度最广的国家。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首都是莫斯科,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但首都和经济中心在欧洲,所以俄罗斯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
(2)俄罗斯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很多矿物的储量和开采量均居世界前列。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黄金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南非。乌拉尔山脉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这里已发展成俄罗斯金属冶炼的重要基地。
20.【答案】 D
【考点】俄罗斯的交通特点
【解析】【分析】俄罗斯的客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故A正确。石油、天然气丰富,气候又寒冷,货运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故B正确。交通部门齐全,故C正确。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交通运输是欧洲部分密集,亚洲部分稀疏,故D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地区分布不平衡:①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②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又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