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语文 > 基知辅导 > 正文

2022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总结

来源:网络资源 2021-12-26 20:01:48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说到诗歌,其中的重难点在于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歌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以及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下面小编带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登幽州台歌》

1.陈子昂 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2.悠悠

怆然

3.“古人、来者”指能招纳贤士的明主

4.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5.后两句写诗人但见天地广阔、时间久远,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寥、苦闷悲愁。

二、《望岳》

1.(1)首联用设问、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2)颔联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2.全诗无一处“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

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

颈联:细望

尾联:望中所愿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1)“钟”,聚集(释词),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在泰山(释句)。

(2)用夸张和拟人手法(点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释手法)。

(3)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效果)。

(1)“割”,分割(释词),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释句)

(2)用夸张的手法(点手法)写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释手法)

(3)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效果)

4.赏析颈联

颈联写细望之所见,诗人抓住对云、鸟两个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赏析尾联

(1)手法: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2)句意: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3)感情: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4)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6.写泰山的诗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

7.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三、《登飞来峰》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韩柳

宋: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赏析一二句

本句运用夸张,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句用“千寻”形容塔高,第二句“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为之后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3.赏析后两句

(1)“浮云”暗喻奸佞小人,也指困难、挫折等。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2)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四、《游山西村》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2.本诗写出了农村情谊真、风景美、风俗淳。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3.首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4.赏析颔联

(1)释句意:“疑无路”虚写,“又一村”实写,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诗人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的惊喜,先抑后扬。

(2)比喻义: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4)常用义:比喻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绝处逢生。

五、《己亥杂诗》

浩荡:广大无边。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吟鞭:指诗人马鞭。

吟鞭东指即天涯: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1.赏析前两句

(1)释句意: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2)明意境: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意境

(3)析情感:表达了诗人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的情感。

2.赏析后两句

(1)释句意: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1)点手法:诗人以落花自喻

(2)析情感: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现了诗人要在退出官场后依然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情怀和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