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中考网整合 2022-01-25 10:12:21
7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8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8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主帅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即使是普通人,志气也不能被改变。”
8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孔子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8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有德行、恩情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感到畏惧。”
8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8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习惯一步一步的由浅入深的教育弟子用文化知识让弟子的常识渊博用礼仪规范约束弟子的行为受到这样的教育会让弟子感到学习是很快乐的事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永远不想停止
8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能把握住。
8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8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9.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
9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子张》)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9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君子的过错好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们都看得见;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9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9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9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9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96.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97.夫如是,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像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修治文教、德政使他们来,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98.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君子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9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10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在学《礼》中自立,在学《乐》中实现。”
10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
10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所以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10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10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一块玉如果不加以雕琢,就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10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0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10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事先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10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109.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
1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111.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却是文王和武王不会做的;有时拉紧弓弦有时放松,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1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113.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这才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
1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1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11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君子有卓越的才能或超群的技艺,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1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11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两个人同心合意,其锋利程度能把金属切开。这里用的是比喻。在语言上谈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没有污秽的语言。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119.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大海不拒绝流向它的大小河流,所以能够变得广阔无边;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所以才能堆积得高耸入云。
12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12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1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运于掌:尊敬我的长辈,并且把这种尊敬的心推及到别的年长者身上;爱护我的小辈,并且把这种爱护的心推及到别的年纪小的人身上,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我的手掌里,比喻称王天下的容易。第一个“老”,用作动词,指尊敬,侍奉;第二个“老”,用作名词,指老者;第一个“幼”,用作动词,指爱护,抚养;运,转动。
1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12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125.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12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公孙丑下》)民众最为重要,社稷的地位其次,国君最轻。社,土神;稷:谷神。
12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1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骨肉至亲(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12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不用圆轨和直角尺就画不出圆形和方形,用来比喻没有规章制度就使人无所遵循,就办不成事情。
1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有品德的人就是拥有如孩童一般的善良,待人热忱,怀有远大理想的人。大人,伟大的人。
13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恒,经常。
13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33.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来那丧失了的善心罢了。心,善心。
13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的人都保持善性。穷,身处逆境;达,显达。
135.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就感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感到天下变小了。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136.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
13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138.持(主张)之有故(有根据),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13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
14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14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国家将要兴盛,必然要尊师重教,国家将要衰亡的时候,一定格外轻贱教师。
142.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滚动的球体掉进凹陷处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143.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卜居》)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14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楚辞·卜居》)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14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
14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不屈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