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05-26 18:12:20
写人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事例和抒情
【训练目标】
1、在阅读中能理清所写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2、能读懂写人作品中的事例,了解人与事的关系。
3、能初步体会写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4、观察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5、初步掌握用事例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6、学习在写人的习作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训练重点】
1、在阅读中理清所写的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2、体会写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3、观察判断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
4、在写人的习作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训练内容】
第一部分 阅读
〖句段阅读及练习〗
孙膑与庞涓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后来,庞涓到魏国当了大将。
庞涓特别嫉妒孙膑的才能比自己高,而且害怕孙膑到别的国家去对魏国不利,于是设计要除掉孙膑。庞涓写信请孙膑到魏国来,说魏王要拜他为大将。孙膑到了魏国,不仅没有受到重用,而且被诬陷私通齐国,受到剔去膝盖骨的膑刑。
这段文字说到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关系是怎么发展的?写几句话简要说明。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唬得那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行者用手扶起道:“师父放心,没些儿事。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与我们的。”三藏道:“悟空,你想有些耳闭?他说教我们留马匹、行李,你倒问他要甚么衣服、盘缠?”行者道:“你管守着衣服、行李、马匹,待老孙与他争持一场,看是何如。”三藏道:“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怎么敢与他争持?”(吴承恩《西游记》)
1、这段文字说到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写几句话简要说明。
2、强盗蛮横,孙悟空勇敢,唐僧心慈,这些在这段文字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父女两个告道:“若是能够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值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且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施耐庵《水浒传》)
1、从这些文字中,你看出鲁达、史进、李忠和那父女两个之间是什么关系?
2、从承诺到掏钱、借钱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鲁达怎样的性格?
3、鲁达“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这俩人的“摸”意思一样吗?为什么?为什么“鲁达把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文章阅读及练习〗
这屠户不是那屠户
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到山东范县任县令。
他一上任,就宣布了两条特别的规定:一是屠户杀猪只能卖猪肉,不能卖猪头;二是自己吃的猪头也要纳税。规定一出,屠户们都很有意见。郑板桥的夫人得知此事,马上明白了,那是他记了前仇。原来,郑板桥做官前家境很贫寒。一年春节,他向屠户赊了一个猪头来过年。谁知,猪头已经洗净下锅,又被屠户要了回去,卖给了付现钱的渔民做祭品,这见利忘义的做法使郑板桥非常生气,现在,他是把对家乡屠户的气撒在范县屠户的身上了。
夫人认为这事荒唐,但要想劝丈夫取消这个规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知道丈夫拿定的主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于是,她想出一个妙法让丈夫改变主意。
一天,她叫人捉来一只老鼠,用绳子拴了它的两条腿,把它吊在卧室的墙上。夜里,老鼠不停地抓墙,还吱吱乱叫,弄得郑板桥一夜也睡不着觉。他就埋怨夫人:“你要么把它打死,要么把它放了,这么吊着让它活受罪,咱们也睡不好觉,何必呢!”夫人说:“我要惩罚它,让它死不得、活不得。”
郑板桥听了夫人的话,有些奇怪,夫人一向善良,今天是怎么了?便问夫人。夫人说:“我当闺女时,好不容易有了一件新衣服,还没舍得穿,就被老鼠啃坏了,所以,我今天要报仇雪恨。”郑板桥一听就笑着说:“夫人,你怎么那么糊涂,兴化的老鼠啃坏你的衣裳,你恨范县的老鼠干什么?”夫人说:“我也是一时气不过,你不也恨范县屠户吗?”
郑板桥一听明白了,原来夫人是打个比方来劝自己的。第二天,他就下令取消了那两条特殊的规定,并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想:
贤内忠言实难求,板桥做事理不周。
屠夫势利虽可恶,为官不应记私仇。
1、郑板桥做官前后与屠户的关系有什么不同?举事例说明。
2、夫人吊老鼠和郑板桥的两条特殊的规定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事例说明了什么?
3、郑板桥听了夫人的话,明白了什么?
4、郑板桥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结尾的一首诗表现了郑板桥怎样的心情?
“母在两子单,母去四子寒”
我国古代有个叫闵子骞的人,他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
闵子骞小时候,虽然家中不是十分富有,但父亲经营一点薄产,家务由母亲料理,一家人有吃有穿,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幸的是,子骞和他的弟弟还没成年,母亲就生病去世了。一时间,饭没人做、衣无人缝,父亲看着两个孩子,很是无奈。为了有个能照料孩子们生活起居的女人,子骞的父亲聚了继室。
继母进了家门,起初还好,子骞和弟弟终于又吃上了热饭,衣服破了也有人给缝补了。但在继母生了两个儿子之后,情况就有了一些变化。继母对子骞兄弟不如以前好了。起初,子骞以为是家中又添了两个弟弟,继母照顾不过来。后来子骞发现,继母是个自私的人,有好吃的、好喝的,总是背父亲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多一些,继母所生的两个儿子穿戴也比子骞兄弟二人齐整。
一天,父亲外出谈生意,让了骞帮他赶车。冬天了,子骞穿着新棉袄坐在车棚外赶车,还是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没多久,子骞的手冻僵了。马缰绳从他手中滑落,马儿失去了控制,疾跑起来。子骞被惊出了一身冷汗,父亲也在车中大呼“快拽马!”可是子骞的手不听使唤,多亏了路人帮着拦截,才使马车停了下来。子骞父亲从车棚中出来,本想呵斥子骞一顿,但他看见了骞身上单薄的衣服和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就没有说什么,只在心里暗暗责怪自己平日不留心,以至让儿子受冻。
回到家,子骞父亲把夫人和孩子们都叫了过来,原本以为仅仅是夫人疏于照料才使得孩子衣着单薄,但见到了骞兄弟和夫人亲生的两个儿子都站在面前,子骞父亲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并不是四个孩子都衣着单薄,仅是子骞兄弟的衣着单薄,夫人亲生的两个儿子都穿得厚厚实实的。再看面色,子骞兄弟二人面色发黄,而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面色红润。子骞的父亲非常生气,立刻斥责夫人道;“我把你娶到家里来,是想让你来照顾两个没娘的儿子,可现在你却欺负他们。你走吧,别留在这个家里了!”
继母这时也知自己理亏,并不申辩,只是低低地垂着头。子骞的两个异母弟弟尚年幼,听父亲说要撵母亲走,都跑过来哭喊着抱住妈妈:“母亲不走,我们不让母亲走。”悲切的哭声使子骞想起自己的母亲去世时,自己与弟弟在母亲床前悲哭的情景。他想,休掉继母,不就等于使两上弟弟也失去了母亲吗?他上前一步,对父亲说:“继母在,只有两个人穿衣单薄;但是继母一旦离去了,我们四个人都要忍受寒冷了,还是不要让继母走吧!”
父亲看到夫人如此对待子骞,子骞还为她求情,很是不解,问:“子骞,你不记恨继母吗?”子骞答:“继母虽然待我们不足,但她对两个弟弟还是极尽母爱的。如果继母走了,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成了无娘的孩子,您难道不心疼吗?!我也心疼我的两个小弟弟啊!继母年纪尚轻,请您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吧。”
继母在一旁听到子骞的话,感动得哭了。子骞父亲感慨地说:“子骞真是孝顺啊!他是要使大家都得到温暖啊!”
1.这篇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简要说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2.闵子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用哪些事例说明?
3.读了子骞的故事之后,你有什么体会?
4.列举在现实生活中舍去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别人的例子。
第二部分 写作
一、观察练习
(一)人不能独自在世界上生活,都要和别人组成一定的关系:父子、亲戚、师生、朋友、上下级、邻居等。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点。另外,人的一些思想、性格,会在处理这些关系中表现出来。所以,写好人物,还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关系,并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以“餐桌上”为内容,回忆,写一段文字,说清人物的关系。
(二)人都要做事,从做事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领、品质、性格,要是没有事,写出的人就成木偶了。但是,作文要明确主要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事的作文,是要把事有头有尾地写出来,在做事中提到人,以记事为主。写人的作文,是在写人中讲到事,用事来表现人物。这样的事,不需要完整,还可以用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物。
1、XX是你的好朋友,举出两件你们要好的事。
2、爸爸(妈妈)爱你,举出两件事。
二、分析练习
(一)思考下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小蝌蚪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大肚皮的青蛙,它们是什么关系?
2、狐狸见乌鸦站在树上,就说:“亲爱的乌鸦……”为什么狐狸要把乌鸦称为 “亲爱的”,这样称呼可以表现出什么关系?
3、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红军答应了。这时,红军战士看着他们笑,好像在说,欢迎你们,红军就是你们的家。这里“家”的意思是什么?两个孩子到了这个“家”,就跟红军战士成了什么关系?
(二)读诗,想问题,填空
1、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______来为______送行,因为他们是______。他们的友情很深,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写作者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想到了在______的______。这一天,他们会在____________,一定会想到他,而他____________。
3、悯 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事的,诗中写了______的事。诗人通过写农民锄禾的______,劝告人们要知道盘中餐来得不易,表达了对农民的____________。
(三)读故事,讨论,把结果写下来。
猴子约山羊到地里去偷玉米棒。他要山羊驮了它去,转来时把玉米棒运回。偷的东西各得一半。当它们把玉米棒弄回去以后,猴子很公平地把玉米棒分成两堆,说道:“我首先取了自己分得的一半。这剩下的一半,我再把它分成两堆,主意是我出的,应该再得一堆。另外,你看到的,掰玉米棒,几乎全是我在出力,所以,这最后的一堆,理应是对我的报酬。还有,玉米地是我提供的,本来还应得一份,这一份该你拿出来。看在你运玉米棒也出了力,我们又是老交情的份上,干脆两清吧,就不要你再补给我了。”
1、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涉及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怎样评价他们?
3、这个故事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的?说说你的理由。
“见人下菜碟”
“见人下菜碟”,是讽刺一种善于逢迎拍马屁的人的,说这种人专门看别人特别是用得着的人的眼色行事,是贬义的。但是,有一位开饭馆的老板却因为善于“见人下菜碟”,把饭馆开出了名声,越来越红火。
这个饭馆的鱼头豆腐羹是其远近闻名的特色菜,选料讲究,现做现吃,一锅一碗。更有特色的是,每碗羹的味道因人而异:四川人吃起来有辣味,广东人吃起来有甜味……
这老板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就是他亲自跑堂、察言观色,想方设法先弄清顾客的食性和爱好。对于老顾客,他自然心里有数。凡是新来的顾客,他耳听语音,口问喜好,费尽心机,不弄清口味,绝不喊菜。他和掌勺的大师傅也配合默契,在喊菜时夹进了一些事先约定的暗语。掌勺一听就知道烧的菜应当是什么味道。端上来以后,谁吃合谁的口味,个个满意。
有一天有两位新来的客人点了鱼头豆腐羹。老板一了解,知道一位口轻、一位口重,就喊:“一锅两开”。鱼头豆腐羹同锅烧成,分装两碗,其中一碗多放了些盐。两位顾客吃完后说:“味道不错,只是有些美中不足。鱼头豆腐羹用小碗分装,容易凉。明天我们再来合吃一碗,能不能口轻的吃起来淡,口重的吃起来咸?”老板挠了挠脑袋,想了想说:“好,明天保证二位再来吃到一碗两味的鱼头豆腐羹。”
第二天,两位顾客准时来了。老板拿来两个紫砂羹匙,两人面前一人一个,然后端出一碗鱼头豆腐羹。两位顾客用羹匙舀起一尝,口重的顾客点头称道:“咸得入味。”口轻的顾客也点头赞道:“清淡适口。”
后来,老板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羹还是一锅清淡的鱼头豆腐羹,只是口重的那位顾客用的紫砂羹匙,被老板在盐水里熬了足足一夜。自然,当他用这样的羹匙舀羹入口,就会觉得咸了。口轻的顾客用没有在盐水里熬过的羹匙,就会觉得清淡了。
【讨论】
1.这位老板把饭馆开好的秘密是什么?文中用哪些事例说明?
2.作者对老板是怎么看的?请举例说明。
三、表达练习
正题:读下面这首词,展开想象,以《瞧这一家子》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要求:写这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况,重点写人物的关系和你对这种生活的看法。
参考题: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这家人真幸福 这个班真好
要求:写真人真事,先大体介绍基本情况,再重点举三四个例子说明。
[知识窗]
善与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个很特殊的人。他长得很丑,矮胖短粗,扁鼻大嘴,一双烂桃眼;可是他的口才很好,能够征服每一位听众。和他对话,简直是一种享受,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他的相貌而对他的机智幽默的谈吐肃然起敬。这不,苏格拉底又和他的第子讨论开了。
这位弟子名叫欧提德穆斯。他这次向老师请教的问题是怎样区分“善”与“恶”。“善”是指好的行为,“恶”是指坏的行为。下面就是他们的对话:
欧:请问老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苏(反问):盗窃、欺骗是恶吗?
欧:当然是恶。盗窃和欺骗怎么能和善沾边呢?
苏:如果我们盗窃了敌人的武器,如果我们欺骗了敌人,这种盗窃、欺骗是恶吗?
欧:这不是恶。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你认为盗窃朋友的东西是恶。假如你的朋友打算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以自杀的剑,使他自杀不成,这也算恶吗?
欧:……
苏:你认为欺骗朋友是恶。一个小孩子生了病又不肯吃药,他的父亲欺骗他说药是很好吃的,哄他吃了,治了他的病,这种欺骗又怎么样?
欧:哎呀!老师,您的话太有趣太深刻了!请您快告诉我认识“善”与“恶”的奥妙吧!
【提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善”与“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拿盗窃来说,盗窃朋友的宝剑的目的是防止朋友自杀,当然是善行;可如果条件变化了,朋友兜里有几个钱,就伸手去掏朋友的腰包,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恶行了。此外如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对立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相关推荐:
关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中考知识点,应试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