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05-26 21:51:3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
1927年,北京沙滩汉花园的一幢学生公寓里,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成立了一个文学团体,名之“无须社”,以示其年轻。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舞文弄墨、高谈阔论,发一通怀才不遇的感慨。常有一个梳短发的年轻女子,怀着仰慕之心,默默地在一旁谛听。到了秋天,这个女子悄悄写出第一篇小说《梦珂》,在《小说月报》上登载出来,令“无须社”的须眉们惊叹;第二年早春,她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又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轰动了整个文坛。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04年出生于破落官僚家庭,早年曾在长沙上中学。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全国。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36年秋逃离南京赴陕北参加红军,后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1948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1955年和1957年被错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和右派,后下放北大荒,“文革”中入狱。1979年获平反,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1986年3月在北京病逝。
莎菲形象的“现代特征”的主要表现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她的性格是现代的、崭新的。与传统女性温顺、娴淑的性格不同,她不把自己作为被动的等待男性来选择的对象,而认为自己与男性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可以主动去选择男性;第二,她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现代的、进步的。她一方面对两性关系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也努力保持着女性的自尊、自重,追求“灵与肉”和谐的爱。
介绍几种观点
1、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莎菲抛弃了老实的白苇弟,而爱上了新加坡留学生凌吉士;可凌吉士找莎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肉感的享受”;莎菲异常失望,“更陷到极深的悲境里”了。丁玲通过莎菲女士的形象,表现了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要在这民族独立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潮中,做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的倾向和意愿。
2、莎菲的世界是一个用日记编制而成敏感与愁苦的世界,她在“五四”中苏醒,蔑视礼教,追求个性的解放,袒露对理想爱的追求.然而在特殊的背景下使她陷入了对理想爱的迷茫中,莎菲的悲剧在于她似乎隐约知道所要追求事物的轮廓,但却无法真切地说出究竟想要什么.独具个性,却又都生活在骚乱不安地困惑中,乐于做心灵的倾诉,却在倾诉中愕然发现自我本身是造就悲剧的主源.该作品对莎菲的心灵描写极具威力,表现了主人公在新旧之间,灵肉之间,进退之间极为复杂的心态.孤独急噪,喜怒无偿,这些从她对生活,朋友,爱人的态度上都可见一斑.
3、恋爱的理想初时只觉得这位女士自怜自恋,自伤自虐。口不对心也罢了,一面受人家美貌形体的诱惑,一面自己又要在精神上鄙薄别人的浅薄。后来一想,只觉得,莎菲不过是以一颗天真又故作世俗之心,寻一个理想的恋爱对象。一开始,无疑是为凌吉士的形貌风采所迷的。对方显然是交际场上的老手了,懂得以怎样的态度才能引诱打动一个女子,令莎菲的眼中只剩下他。厌苇弟老实,云霖粗丑;而眼前这个又漂亮又高贵,形止的尺度无一不是恰到好处。怎不情切,怎不情怯?终陷于相思。又是访友又是搬家,不过是勉力寻一个可以与凌亲近的机会,自然达成心愿。然而她当真那么爱凌吉士么?与其说她爱一个人,不如说她迷上去爱一个人的感觉,一个追逐理想的过程。她费了这许多力气与心计“搏斗一样”地追寻凌吉士,却不是为了这个人多么地值得她爱——她不过见了他几面了解孰深——而是依据对他外形的印象在心中塑他成了一个完美形象。
4、莎菲是一个完全被孤立起来的人,这并不是表示她没有朋友,或是被朋友排斥,只是他和其他的朋友不同。她将自己孤立起来,这并不是她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在他寻找一个真正的自我时的一种方式。有写日记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就是我们在写日记是并不是单单地把自己一天的过程如流水帐一样记录下来,而是在记录自己这一天的心情,一些特别让自己激动的事。在这同时,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察觉到的性格和情绪,写日记像是一次在自己内心探险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新的发现。莎菲的日记也一样,在她写下着好几千或几万个文字时,她并不是完全的了解自己,或者可以说她根本不了解自己。因为莎菲这个女性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少数的,她们不是在家里向夫教子的,而是独自在外生活的,面对爱情,她们是自由的,甚至要爱谁都可以,要发生三角恋也行(如苇弟,凌吉士和莎菲)。她们身上没有封建的枷锁,身体和灵魂是自由的。
相关推荐:
关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中考知识点,应试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