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09-04 18:55:41
春节
春节,又称“年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过年时,中国人要放爆竹、贴对联,亲人齐家团聚,一起守岁围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如今,春节文化已经枝开叶散。一些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形成了自己既传统又独特的春节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 四大发明 佛教东传
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像7尊、经论六百多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郑和下西洋
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郑和下西洋”。从明永乐年间,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扬帆远航。他们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越南、苏门答腊,到达印度。中国的特产如瓷器、沙罗输到海外,外国的各种宝石香料业传入中国,郑和的壮举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也大大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地位,并且与各国建立了政治和贸易联系。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到达元朝。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这便是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本书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明朝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
周易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到春秋时期,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基础是《阴阳》,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孙子兵法
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共13篇,约6000字。孙武春秋末期人,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四库全书》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战略思想有,先计而后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 等。
禅宗
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也佛教中国画最典型的产物。发展于六朝,成熟与隋唐,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慧能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坛经》是禅宗的最重要著作。禅宗主要思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还有灵云悟桃花的故事。
天坛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差不多同时完工。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祈福的地方,一般每年两次,春季在祈年殿、冬季在寰丘。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春季和冬天坛以蓝色为主,坛中古木参天还突出绿色,绿色代表庶民,代表了设计者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
京味小说/老舍的京味小说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它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个方面。京味文学具有说北京的事,写北京的人,运用地道的北京话,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的特质。老舍被公认为是现代“北京文学”的鼻祖。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为京味文学竖起了一面旗帜。从他最初的作品《老张的哲学》、《二马》就以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为题材,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地道的京味语言,真实的社会背景,浓郁的京味题材写尽了北京市民的生活风俗和文化情趣、世态百相。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