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09-18 20:51:44
初中几何一直是不少同学比较头疼的问题。在证明几何题时,找不准方向,以至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甚至以前做过的题,也如过眼云烟。
这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是没有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在这里我先简单的介绍下我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你们也可以理解为我适当的吹嘘下自己):小学和初中数学每次考试要么是满分要么是接近满分;高中正好遇到我的青春叛逆期,数学成绩有所下滑;但到了大学以后,数学成绩又突飞猛进;研究生招生考试,数学考了139分(满分150,139在当年真算的上是很高的分数,周围很多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连90分都没有)的好成绩;2019年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次性通过(当时有一个87人考初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的微信群,仅三人通过,另外两个通过的是初中教师资格证),要知道这离我2008年硕士毕业,已经11年过去了。11年没看过数学,一次性通过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含初中、高中、大学内容),是什么概念?是因为我数学基础扎实稳固,11年都没怎么忘记。也就是说只要您学习方法得当,真正理解了数学概念,即使过再久捡起来也非常容易。
好,转回正题。
几何不仅仅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在高中数学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难度呈螺旋式上升,所以初中几何基础一定要打好。好在初中几何变化并不多,大同小异,只要掌握了学习或思考的方法,小的差异举一反三,大多数几何题便迎刃而解。
学好数学不妨分为以下几步,如果你能读懂并执行,90%的题目能一分钟之内甚至几秒钟之内出解题思路,相信你的数学成绩会有质的飞跃!
第一步:牢记概念、定理、性质
很多家长、老师只知道让自己孩子或学生多刷题,实行题海战术,但是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甚至连课本上的基本概念都稀里糊涂。一味的做题,把孩子弄得身心俱疲不说,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到最后依然只会做些简单的题目,对于较难的题目,只要稍微有些变化,依然不会,这样会使孩子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说实话,这样的家长和老师不在少数。
其实大部分看似较难的题目都是从基本的定义、定理和性质入手,不信?一会举几个例子你看看就知道了。
那么如何才能熟练的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呢?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点:1、熟读教材,理解这些概念的代数和几何意义;2、熟背定义定理性质(谁说数学不用背的?虽说不像语文英语背的那么多,当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3、做题的过程中要清楚每一题应用了什么概念定理和性质。
如果能牢记并掌握概念、定理、性质,做到以上三点,那么恭喜你,你达到了及格线,也就是说考试满分100分,你能得个60分是不成问题的。
初中几何
当然我们绝大部分同学不满足60分的及格成绩,那怎么办?不急,我们继续看第二步:
第二步:如何去思考?
很多学生碰到较为灵活或稍有难度的题目,千头万绪,百思莫解。这其实是因为没有抓住初中几何的本质,以及思考的方法。实际上很多题压根就不用你怎么去思考,只要你掌握了一个固定的解题方法。
我们先来了解初中几何的本质——初中阶段的大多数数学几何题,本质上都是对线或角之间关系的处理。记住,再强调一遍:线或角(线与线、线与角、角与角)之间关系的处理。
也就是说,如果在解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找与条件或结论相关的角或线的关系,越多越好,思路通常很快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一般情况下,解题时需要先找出突破口,突破口在哪?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好,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DE、CE分别是∠ADC、∠BCD的平分线.若AD=5,DE=6,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例1 图1-1
A.96 B.60 C.48 D.30
【思考】这一题是让我们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我们最容易想到是公式法: 底×高;第二种方法:也可以转化为几个三角形的面积和,而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看看这两种方法本质上都是线与线的关系。
那我们就沿着这条主线转化题目中的每个条件:我们看到条件中关键语句是角平分线,那么我们不用去思考,直接就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把所有相等的角标记出来。有同学也许会问,我们求的是线与线的关系,标出相等的角有什么用?原因在于:一、题目中最关键的语句只有角平分线,我们只有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不是?二、角的关系很多时候都可以转化成线与线的关系啊,最常用的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不是吗?
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在图中标出ED将∠ADC分为两个相等的∠1,EC将∠DCB分为两个相等的∠2。那么这样我们是否把所有相等的∠1和∠2都标出来了?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只标出这两对相等的角没有用,还是解不出来。那么我们认真读一下题目条件,发现可以再根据平行四边形两对边平行的性质,标出图中所有与∠1和∠2相等的角。
那这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再根据刚才求得相等的角转化成线段与线段的关系,很容易看出△ADE和△BCE为等角三角形,即AD=AE=5、BE=BC=5。从而继续求得AB=10,再利用勾股定理或者等面积法求得△ADE的AE边上的高(也为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详细请看本题解法一。
例1 图1-2
例1 图1-3
方法一:过点D作DF⊥AB于点F,
∵DE、CE分别是∠ADC、∠BCD的平分线, (首先从关键语句角平分线入手)
∴∠ADE=∠CDE,∠DCE=∠BCE,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AD=BC=5,
∠CDE=∠DEA,∠DCE=∠CEB, (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角)
∴∠ADE=∠AED,∠CBE=∠BEC, (等量代换,找出等腰三角形)
∴DA=AE=5,BC=BE=5, (把角的关系转化成角的关系)
∴AB=10,
则DF=DE﹣EF=AD﹣AF,
故6﹣FE=5﹣(5﹣EF),
解得:EF=3.6,
则DE==4.8,
故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4.8×10=48.
故选:C.
方法二:当标出所有相等的角以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发现∠1+∠2=90,那么∠DEC=90;因为DC=AE+EB=10,DE=6,解得:CE=8;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2倍直角三角形DEC的面积,即48。
本题用到了角平分线、平行四边形、平行线、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的基本性质。看到没,这就说明了第一步,熟记定义、定理和性质有多么重要!但显然,本题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角平分线,我们甚至可以不管结论要求什么,而直接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引导标出所有相等的角。
掌握了第二步如何去思考,100分的试卷,75分以上是不成问题了,那如何才能获取更高分呢?要善于去归纳总结。
第三步,学会如何去归纳总结
做完了一个较难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题目时,记得去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如此,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你可以很快有解题思路。那么怎么去总结归纳呢?我们常用的有:理论知识点归纳法,具体解题方法归纳法。(最好有几个精致的错题本。为什么是几个?因为可能原来的归纳比较浅显,随着学习的进行和深入,后面的归纳会越来越简练、全面、深刻)
3.1、理论知识点归纳法
即我们做一道题,可能要用到哪些相关的知识才能解答出来。比如几何题中求线段最小值,我们学过的关于求线段最小值的定义、定理或性质可以归纳在一起有:
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 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3)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看一看。
例2、如图,在Rt△ABC中,∠B=90°,AB=3,BC=4,点D在BC上,以AC为对角线的所有ADCE中,DE最小的值是( )
A.2 B.3 C.4 D.5
例2 图2-1
【思考】结论要求线段最小值,那我们脑海中就要浮现出,求线段最小值有以上三种定理可以应用。那么本题要用哪个定理呢?我们继续分析:
我们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语句:以AC为对角线的所有ADCE中。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求DE最短,也就是求DO最短,那么当DO什么时候最短呢?O点和BC都是固定的,那么只有当OD⊥BC时,由垂线段最短可知,此时,DO最短,也即DE线段取最小值.
很多同学看到别人的解析,觉得自己懂了,就扔掉不管了。不要以为看到解析,你就真懂了。如果这道题目你开始没做出来,或者解题时千头万绪,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去归纳了,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怎么归纳呢?
首先在错题本上列出几何题中求线段的最小值,相关的定义、定理和性质(上面已列出,此处不再重复)然后再把每种情况下面都对应写个几道例题,方便我们复习时对照着去思考。
3.2、具体方法归纳法
即我们做某一类题,需要用到什么方法?比如我们碰到中点、角平分线等等怎么去做辅助线?看到30、45、60特殊角,或者特殊值时,我们首先应该联想到什么?或者首先要做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例3、在Rt△ABC中,∠C=90°,AD平分∠CAB,BE平分∠ABC,AD、BE相交于点F,且AF=4,EF=,则AC=——
图 例3-1
【思考】看到题目中有线段长为,我们就可以以此来判断是否有以此线段为一边的特殊角为45呢?如果有,我们就可以以此边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我们首先来看题目中的关键语句:AD平分∠CAB,BE平分∠ABC,AD、BE相交于点F。有两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时,常连接第三个顶点与角平分线的交点;并观察三角形两角和的一半是否为特殊角,很显然,∠FAB+∠FBA=45°,所以由外角定理可得∠AFE=45° 。然后再以EF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即过E作EGAD于点G。
图 例3-2
那么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个方法:
看到题目中有线段长为、等特殊值时,我们就可以以此来判断是否有以此线段为一边的45、60的特殊角。如果有,我们就可以以此边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或直角边来构造直角三角形。
......
看到没,总结多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常温故而知新,下次再碰到这类题目,就会形成条件发射,下笔如有神!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