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09-28 10:41:03
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把白岩松的这本《白说》看完,以下是我看完后的一些感受。
第一, 眼界开阔了。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认识世界、事物、人的角度更加的开阔,原来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这么多的角度。
白岩松在书中说过这样的一件事情,他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舅舅每天给他一道几何数学题,让他用多种方法把它解答出来。这让他有了看待一种事情有了多个角度的意识。文章中也举了颇多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在我没看这本书之前几乎根本没有想过的。
印象深刻的是扶老人反被讹的事情,一直以来,我就只是停留在两个思想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是老人多么多么的没道德,二是以后看到老人自己会不会去扶,要如何的扶。但书中给我提供了思考的另一种思路,就是社会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对老人的各种福利、帮助制度的不完善。我们设想一下,当老人在摔倒的那一刻,她想到的是有各种社会制度可以帮助他,而不是给自己的孩子添麻烦,那么你觉得还会出现被讹事件吗?
确实,看待一件事情不能简单的粗暴,不是对就是错,通往真理的道路永远不会只是一条,看待一个人也不能再停留以前的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从小的时候,看电视里的人物,总是会认为这个人是好人,不然就是坏人,直到现在,即使学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也懂了很多,也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但是每每在认识一件事情总还是停留在那个观念,不加思考,认为不是对就是错,而且我发现,像我一样的人还不少。其实有很多的例子都可以证明,比如每一次关于道德缺失的问题,很多人都会进行一次口诛笔伐的征讨,很少数的人会去换个角度去思考,而我也是很多人中的一名。所以,这本书确实是让我对认识事物的眼界开阔了,即使它不能立即改变我固有的对错思维,因为改变一个人固有的思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它至少是我开始改变的起点。
第二, 人的矛盾性。
人确实是一个矛盾共同体,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清晰的认识到,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只是书中的一些见解让我对这认识有了更深度的理解。书中有这样的一些观点:在熟人面前,我们彬彬有礼,总是能让就让,但在陌生人面前,我们争相恐后,生怕比别人慢一步,能抢就抢。因为熟人都认识我们,怕丢了脸,而陌生人,互相不认识,又有什么关系,因为今天过后,我们再也不见了。人啊,总是有着这样的心态,你说是或不是?
还有,在面对各种灾难的时候,我们众志成城,对他人怜悯,献出自己的爱心,但是在平常的时候,我们又带上冷漠的面具,对身边可以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对网上某个你认为的所谓“坏人”口诛笔伐。所以啊,人就是这么的复杂,而我好像也是复杂的一份子,那么该如何去衡量呢?又该如何去深思,或许,这会是我漫长的人生去思考和认识的问题吧。
第三, 快乐比坚持更重要
我很赞同书中这样的一个观点,做任何事情,不是坚持去做这件事情的,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会使你感到快乐,所以才会去做,不要因为运动可以使你健康,你就要坚持去跑步,而是要找到跑步过程中的乐趣,比如可以放空自己。因为喜欢,所以去做,要先有对这件事的喜欢,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去维持,就像看书、听音乐还有信仰。要找到看什么样的书使你感到乐趣、什么样的音乐使你产生共鸣、什么样的信仰符合你的三观,因为你喜欢,你感到幸福,所以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坚持去做。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停留在这样的一个观点,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去坚持,坚持做总是对的,但是,现在我反问自己,我所坚持的东西是我自己所喜欢的吗?确实,应该先去找到做这件事的乐趣,然后再坚持下去,因为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才会感动幸福。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