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09-30 11:24:07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这则材料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妙无双,可谓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暗藏了很多思考的维度、人生的境界,把准了全国卷在真实情境中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方向,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大的启迪。
1. 紧扣热点问题,坚持精神引领
国家有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全社会积极响应,但“光盘”“N-1点餐模式”等倡导,主要是在行为、制度层面,目标在于物质积累。本题也关注“衣食”,但关联到的是“修养”。“荣辱”“耻”等用词涉及的是认识层面,“志于道”和“淫逸”的对比提醒了衣食习惯影响到的是精神追求。所以,这则材料引导学生不攀比,不拜金,反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要求学生辨荣辱,志于道,切中时弊,立论堂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 提出任务情境,激发真实写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成为新高考的方向,主要不是因其新,而是因其真。本题真实模拟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班会课,接地气,有生活,让人有情可发,有话可写,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的口号式、概念化的表达。班级讨论会写发言稿的任务,至少需注意两个要点:作为班级讨论会发言,立论和论据需贴近学校生活和当下社会,一味引经据典或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现场发言,应采取坦诚交流的态度,现身说法,晓之以理,一味唱高调、树大旗、表决心或不适宜。考生可以就此话题,结合亲身体会,选择立意角度,进行个性化写作。
另外,题目操作性强,区分度高,在平和易懂之外,还含有很大的阐释空间,可以多方面思考,从“衣食与修养”关系的四个境界来谈谈写作的思路如下。
第一种境界:凡夫的境界
作为普通人,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衣食无忧之后,自然还希望吃点好的,穿点美的,人之常情,本无话可说。但正如材料所言,凡人不免欲壑难填,饱暖生淫欲,因此需要我们节制物欲,提升修养,既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安宁与进步。所以大部分学生第一眼看到此则材料,就会想到“节约是美德” “生活上低要求,修养上高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等熟悉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发乎情,止乎礼”,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物欲,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第二种境界:犬儒的境界
有一派修行者,以鄙视物质享受为修行的法则,往往和常人反着来,号称“最牛逆行者”,比如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衣衫褴褛,用个破碗装饭,最后发现连碗都多余,干脆扔掉碗,用手抓饭吃。类似的苦行者,往往刻意追求粗衣恶食,用衣食的低劣来砥砺修养的高尚,往往能惊世骇俗,惹人钦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但不太适合我等凡夫俗子效法。若有苏洵《辨奸论》中批判的“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之人,则更值得我们警惕。所以我们学生发言,还是应该近人情,说实话,不要为了突出道德修养而刻意贬低物质追求。
第三种境界:达人的境界
追求精美的食物,漂亮的衣服,也可以作为修行的一种方式。孔子不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嘛,如果我们思想通达一些,不把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认清精神必须借由物质体现,就会发现,美食华服,亦有道存焉,唯君子善取之。比如想吃网红美食,排队几小时,看似浪费时间,其实何尝不是修养自己的耐心。更进一步,为了吃到美食,亲自学习烹饪,从而精通厨艺,在劳动中修行悟道,如解牛的庖丁游于艺,不也是一种修养的法门吗?再如设计漂亮衣服的时装设计师,往往也有很深的艺术修养,过人的勤奋与毅力。因此,追求衣食质量不一定就是贪图物质享受,也可以是提升修养的途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看你如何取舍罢了。
第四种境界:佛陀的境界
衣食就是衣食,本无高下之分,既不要醉心于美食华服,也不要刻意追求糟糠粗衣,对待物质生活采取随遇而安的态度。遇到鲍鱼鱼翅,并不嗤之以鼻,以为妨碍修行之物,也不趋之若鹜,以为稀有的美味;碰到清粥小菜,不要嗤之以鼻,嫌弃味道寡淡,也不自我满足,升起道德优越。只要是有营养的,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吃完了就不再回味,不再希求,方是真正的大智慧、大修养。用一颗平常之心去看待衣食,用不分别的心去面对生活,才能常生欢喜,不起烦恼,这样的修养之境,难以骤得,却值得我们心向往之。
【问题反馈】
1. 题目不能体现两者关系。
做内心丰盈的人/俭以养德,俭以安邦
好题推荐:
轻衣食之欲,修身心之德
衣食丰足,不忘修养(更需修养高)
2. 首段不能及时提出观点,确立论证对象。
3. 语境意识不强。
“小康社会”“意识充足”“淫逸事件频发”
4. 概念内涵、论证都不够具体、明确。
5. 不能建立两者联系,深入挖掘理论。
6. 注意语言要适合文体。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