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10-05 19:56:30
清明戏秋千
①又到清明,人们手捧白菊,缓缓步入墓园,在静穆安宁的园中,生者和逝者相约清明节,倾真情.诉衷肠,长长呵护高尚的情,永远陪伴着故乡的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淡忘了,清明时节民间有荡秋千的节俗。
②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季,随同医疗队来到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巡回医疗,正逢清明时节,锡伯乡村,干净整齐,空气清新,杏花带雨,柳叶如眉,一派迷人的塞外江南风光。村头打谷场上,更是热闹非凡,高高的秋千架早已竖立,秋千绳上系满了五颜六色的彩带,圆圆的箭靶,早已立在谷场的尽头,彩旗飘飘,欢声笑语,锣鼓喧天.全村男女老少欢聚打谷场,打谷场成了欢乐场。
③彪悍骁勇的锡伯汉子登场了,身穿传统锡伯长袍,个个肩挎箭袋,腰扎彩带,精神抖擞,站稳脚,如磐石,臂用力,拉满弓。锣声一响,比赛开始,射手立谷场,弯弓搭箭,一副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气概。响箭飞过,不愧为锡伯箭乡的神射手,箭箭中靶心,场子一片欢腾。秋千架下更是闹猛,姑娘足蹬踏板,秋千高高荡起,彩带飞扬,蓝天白云下,宛如飞天仙女翩翩起舞。在银铃般的笑语中,姑娘们投身在美好的春光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
④正值中午,各家端来烤制的锡伯大饼,撕一块软软的大饼,蘸上自家酿造的“米松糊糊”酱,又鲜又香,大快朵颐,锡伯人称之为“咬春”,清明咬春饼,象征团圆美满。锡伯人“咬春”,是最直接也是最淳朴的迎春方式,是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高高飞翔的秋千,荡出健康的身体,圆圆的春饼,“咬”的是一种生活的韧劲,而荡秋千荡出了对生活的新希望,寄托了朴实的锡伯族乡民对美好未来的幸福憧憬。
⑤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隋杜公赡为《荆楚岁时记》中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超趫(qiáo)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秋千在南北朝时流传民间,唐代戏秋千集中于寒食、清明节前后,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而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知清明戏秋千在唐代广为流行。宋代皇帝祭祀祖宗的惯例是“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元代“寒食清明,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明代“寒食,架秋千”,清代清明,“庭院设秋千戏”,寒食日“裁柳、踏青、戏秋千”。直到如今,清明戏秋千,尤为朝鲜族、锡伯族、高山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
⑥秋千是中国人寒食、清明的主要娱乐活动,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秋千意象是和春天、欢乐、青春相关联的。首先,秋千与红杏绿柳,春烟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其次,秋千戏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娱乐。你看,“春昼阴添一倍长,秋千娱乐集嫔嫱。彩缯画板高高送,来去随风散异香。”宫城内外,山野乡村,男女老少,竞戏秋千,尽情消遣,何等热闹。其三,秋千虽然老少皆宜,但参与者主要是青春勃发的年轻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与青春年少有关,如“少年儿女重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
⑦寒食、清明已近暮春,秋干又与悲伤、惜春、叹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即将离去,它便牵动了人们的惜春、伤春情怀。“清明过了,残花巷陌,犹见秋千,对景感时情绪乱,”秋千未拆,撩人愁思,而张元幹《好事近》云:“吹花小雨湿秋千,闲却好春色。”细的打湿了秋千,美好春光被雨打搅,又书写了别样伤春的情愫。韩琦清明上坟途中看到“阙祀丘坟无解裂,荐饥村落少秋千”时,心情更为沉重,因为秋千是和平安康时代的游戏。当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时,谁还有心情玩秋千呢?
⑧秋千走中华民族清明节的代表游戏之一,由此也成为清明诗词的典型意象,它一方面联结着春景的美好和青春的欢乐,另一方面又引发人生的感伤和悲愁情怀。藉此,既可了解中国寒食、清明节独特的节俗活动,又可了解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