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修词手法 > 正文

2023年中学语文常见修辞方法

来源:网络资源 2022-12-04 12:44:24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

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①本体、②喻体、③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1)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2)隐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3)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子:天上张著灰色的幔。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

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

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

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

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

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

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1.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

再出现的方法。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

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