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物理知识点 > 电路与电流 > 正文

2023年初中物理电学之电流和电路

来源:网络资源 2022-12-09 18:53:22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第一节 两种电荷

我们人类认识电现象,是从摩擦生电开始的。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我国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有“顿牟掇芥”的记载。“顿牟”就是琥珀,“掇”是拾取的意思,“芥”是细小轻微的物体。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就发现琥珀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需要,科学家们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快进展。

观察:被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这里所说的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一、使物体带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 接触 感应。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电子受原子核束缚,绕原子核旋转。不同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是不同的。物质中存在自由电子,平时呈现电中性。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在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带上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二、电荷的性质

存在两种电荷

1.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叫正电荷。

本质上,是因为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2.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叫负电荷。

本质上是因为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一些例子:比如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正负离子也带有不同的电荷。

听说过正电子吗?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三部分组成。

功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或者带电多少。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一是看它能否吸引轻小物体,如能则带电;

2.二是利用验电器。用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则说明该物体带电。

四、电荷量

1.电荷量:表征电荷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单位:库仑(C)。

2.元电荷(e):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e=1.6×10-19C

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元电荷。元电荷以下不能再分。

五、电荷的中和

异种电荷接触在一起要相互抵消。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1.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接触时,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2.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六、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例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等。

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中导电的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硅 锗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不仅仅是电子。

2.电流的方向:我们规定,在电源的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经用电器流向负极。

注意:电流的方向是正电荷移动的方向,所以和电子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使用发光二极管可以判断电流的方向。

二、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源②电路闭合

3.电路的基本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4.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工作在导通状态;

(2)开路(断路):我们知道,电路要想工作、电器设备要想工作,必须有电流通路。那么,断开的电路叫开路(断路)。一般表现为电路电流为零,电路处于断电状态、不工作、关机状态;

断电后,电线里还有电吗?如果没电,为什么会有放电一说,如果有电,那么电如何释放?

解答:断电后,电线里还有没有电(电流)跟电路连接的负载的性质有关。

另外,断点两端或者一端对地处可能存在电压。

断电后,电线里还有电吗?如果没电,为什么会有放电一说,如果有电,那么电如何释放?6 赞同 · 0 评论回答

(3)短路:一提到短路,是有描述对象的,谁(A)被谁(B)短路了。根据A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

A是电源,称为电源短路,表现为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实际情况,这是绝对不允许),当然存在间接的情况;

A是某一个用电器,称为设备短路或者负载短路,电器(负载)两端被导线连接在一起。

B是什么?通过上面的描述,就清楚了,导线,因为它的电阻很小,在中学阶段,我们就理解为理想导线,也就是电阻为零的导线。

电路中一条支路被短路了,那这条支路还有电信号吗?

解答:这取决于和这条短接支路相连的外电路的情况。如果我们认为短路电阻为零,则没有电压信号,但是电流信号还是有可能有的。

电路中一条支路被短路了,那这条支路还有电信号吗?2 赞同 · 0 评论回答

5.电路图:电路原理图、电路结构图、装配图、印刷板图等等

用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原理图,用于对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

在这里,必须记住各种电路元件符号。

[2]

第3节 串联和并联

一、串联

1.串联: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

2.串联电路特点:开关只需一个;各个用电器不能独立工作(相互影响);电流路径有且只有一条。

二、并联

1.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条支路之间互不影响)

2.并联电路特点:开关可以不止一个;各个用电器能独立工作(相互不影响);电流路径不止一条。

三、判断串联、并联电路的常用方法

1.分流法:观察电路中的电流从电源正极出来后,经过用电器回到负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分支。如果电流有分支,则电路为并联;如果电流没有分支,则电路为串联。

2.断路法:将电路中的任意一个用电器去掉后,观察其它用电器是否能继续工作。如果其他用电器能继续工作,则电路为并联;如果其他用电器不能继续工作,则电路为串联。

如果电路中连接有开关以及电压表和电流表,这类题目是难点:

先看开关状态,闭合用导线代替,否则就是断开的,按照断路处理;先把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看作断路,把电流表所在的位置看作纯导线;最后,再判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例题:

题图所示:S1、S2、S3是三个开关,L1、L2是两个灯泡

问:

1)只有开关S1闭合时,那个灯亮? 只有S2闭合呢? 只有S3闭合呢?各灯泡是什么连接?

2)S1、S3闭合会怎样?

3)S1、S2闭合会怎样?

像这样的电路的题,其实并不难,这就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约定。首先我们知道,电路图中的三个开关S1、S2和S3以及连接导线都是理想的。理想的含义就是没有电阻。也就是导线电阻为零、开关闭合时开关自身电阻也是零。这是分析电路的一个基本前提。

节点分析法:

节点法分析电路利用的是等电位的概念,凡事等电位的节点,可以合并为一个节点,这样就简化了电路,使得电阻的连接方式更明确,从而可以使用已经学到电阻串、并连的知识去求解。

具体方法是:

1.先看看电路中有几个节点,有哪些节点电位是相同的;

2.然后,在原电路中从电源正极开始依次给不同的节点标注不同的符号,如A、B、C等。

但要注意相同电位的点标注一样的符号。

3.再画一个新的电路,按照次序先画出标注的那几个节点。

4.看原电路,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哪些原件,在新电路中标出来。

这样各元件的连接关系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节点法分析电路怎么学(初中物理)?3 赞同 · 0 评论回答

第4节 电流的测量

一、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二、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 俗称安培表

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是: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2.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2. 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记住:要测量谁的电流,则电流表就与谁串联;反之,电流表与谁串联,则表示测量谁的电流。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有以下特点:

电流: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I=I1=I2=⋅⋅⋅

并联有以下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流:I=I1+I2+⋅⋅⋅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