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12-11 11:56:22
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社会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民族交融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相对削弱;门阀士族政治特色鲜明。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推行均田制;田庄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思想文化:儒学受到挑战,佛、道盛行。
隋唐时期(581年至公元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民族交融加强;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削弱。
2.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政府对外政策开明,对外贸易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3.思想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三教合一趋势;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形成“中华文化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政治:由多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北宋强化专制集权,统治稳定;少数民族政权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制度,因俗而治、藩汉分治。
(2)经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3)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成就突出、世界领先;程朱理学形成,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4)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加强。
明清单元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占主导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束缚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占主导;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进步思想产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落后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更趋巩固,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
对外: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部分主权,独立自主发展局面和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掀起了各种形式的反侵略斗争。既有政府组织的斗争,也有民间自发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既有旧的传统延续,又有新的特征萌发。
经济上: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列强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日益破产,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欧美社会生活方式影响下,通商口岸地区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但这只是先进知识分子的观念,绝大部分官民依然保守。
19世纪60—90年代
清朝主导的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
(1)政治: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洋务派政治势力增强。
(2)经济: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中国近代工业起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沿海及通商口岸地区产生。中国人社会生活进一步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逐步中西合璧。
(3)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冲击了传统华夷观。洋务派开始培养军事、经济、翻译等实用人才,向英美官派留学生,民间留学风气也因而兴起。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
内忧外患加剧,政治民主化艰难起步。
(1)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1894年,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主张推翻清政府。1898年,维新派寄希望于光绪帝,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走改良政治的道路。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虽盲目排外,但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但反而加速革命到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国。
(2)经济:列强对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朝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运动和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兴起,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文化: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众多的报刊出版,推动了社会教育。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篇章。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民国初年(1912—1926年)
(1)政治:
1.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贯穿始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内力图恢复专制统治,对外妥协卖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但只保住了“共和”之名。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惨败,引爆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2)经济:1.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短暂春天”。2.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
(3)思想文化:1.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深重打击封建儒家传统思想道德,深刻推动中国思想解放。3.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1928年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着重重阻碍。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建立起垄断性的官僚资本。
1927年至1936年,中共领导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武装斗争。1927年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年,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有所发展。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合作宣言发表,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获得胜利。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民族工业随着国民政府西迁,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进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治实践,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实行“以战养战”,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 (1946-1949)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举行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最终,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
国统区内,在美国商品倾销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国民党政权滥发纸币,巧取豪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提升。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实施战略反攻,1949年1月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年~1956年)
1.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等巩固政权的措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1953~1956年:经济上,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政治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制定三大政策,清除列强在华特权,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76年)
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毛泽东提出发展科学、文艺的“双百”方针。
2.1958年,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出现了三年严重困难的局面。
3.1960年冬,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
4.“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工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5.外交: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空前恶劣。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这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中共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一国两制”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运用,海峡两岸不断交流和发展。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
(4)外交: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