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2-12-11 13:30:55
【专题一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虎门硝烟。
3.阶级关系变动
(1)原有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2)新兴阶级: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4.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赔款2100万银元;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中英协定关税。
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确定英国具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2)《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3)《天津条约》
1856年至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籍传教士入内地传教;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往来。
(4)《北京条约》
1860年中国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内容: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5)《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6)《辛丑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内容: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主要地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发生变化
1.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三)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获得镇南关大捷。
1884年8月,法舰进犯台湾基隆,同年10月,又进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1885年,刘铭传担任台湾首任巡抚。
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腐败。(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落后。
西方侵略者未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彼此制约。
(2)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成《四洲志》。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海国图志》被称为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第一部著作。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专题二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
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1856年9月,天京事变。
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两篇重要文献——体现了农民阶级为探索救亡图存的进步性
1.《天朝田亩制度》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2)社会理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意义:《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提出的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局限性:它所描绘的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未能付诸实施。
2.《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专题三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目的
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洋务五大臣: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自强、求富。
3.兴办的洋务事业
第一,兴办近代企业。先军工,后民企(官督商办,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主要有:翻译学堂,工艺学堂,船政学堂等。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失败原因:指导思想的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专题四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早期活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活动:
(1)公车上书。康有为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3)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4)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5)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二)维新运动的失败
1.失败的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守旧势力强大。
(2)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
2.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