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中考备考 > 经验交流 > 正文

中考经验:学好历史六步骤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中考网整合 2022-12-15 09:57:29

中考真题

  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中考经验:学好历史六步骤,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学好历史六步骤

  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物都有其来龙去脉,都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无法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任何的没有历史的事物,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作为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中生,该怎样了解和学习历史呢?下面从6个方面来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1.历史是什么

  《说文解字》里“历”:“历,过也,传也。”“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史”: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历史就是:一是过去的事实;二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2.历史六要素

  三个主体:人、物、事

  六要素:

  why:为什么(背景、原因)       who:什么人(人物)    when:什么时间(时间)

  where:什么地方(地点)        how:怎么样(过程)   what:是什么(结果)

  3.为什么学习历史

  (1)一个现实的回答是中考、高考都要考。

  历史学科是一门必修学科。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如果一门学科是学生必修的,那么人们便认为它对于学生或社会是重要的,希望这门学科学得更好,更充分些,而不愿学得较差。”历史在中考、高考都是必考科目,无论如何学生都要把它学好。

  (2)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你也需要学习历史。

  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正因为如此,一位名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同历史知识有着不解之缘,他既是历史知识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需要学习历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很长时间内,由于完善的制度,灿烂的文化,领跑于世界。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备受宰割,任人欺凌。一提到古代,我们无比自豪,一提到近代,我们却无地自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我们需要去探索的历史问题。列宁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而一个歪曲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因此,要研究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熟悉历史才能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国家。

  (4)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说明读史可以鉴今。

  唐朝重臣魏征去世时对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人是一直很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的。毛泽东对历史的重视是大家都知道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总结了项羽对穷敌存妇人之仁的教训。

  (5)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传承民族辉煌。

  尧舜禹实行民族禅让,开了人类民主的先河;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背上刺的是什么──精忠报国;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7岁的毛泽东在长沙的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撼天动地;这些史实告诉我们什么?坚韧不拨的毅力!宏大的人生志向!必将留下历史的辉煌!打开历史长卷,不难发现: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颗星星,他们是永恒的星辰,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奋勇前进!所以,我们要学历史。

  (6)读史还可以使人知识渊博。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学历史,并不是在故纸堆中翻垃圾,也不是去挖古墓。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的学科: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作文的水平,因为众多史实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论据。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诗人,不管是“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还是“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都可以看出毛泽东兼有文学、史学功底。孰不知,他将线装的《资治通鉴》读了17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妙言珠语信手拈来,也就“胜似闲庭信步”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手中还捧着他终身之爱《容斋随笔》。所以,我们要学历史,爱历史。从历史课中吸取政治、经济、文学素养,丰富我们的人生。

  4.如何认识历史

  5.怎样学好历史

  (1)做好历史的衔接:初中历史并不能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解决问题,历史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多理解,历史课标的要求是新情境、新材料,历史问题的解答建立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上。

  (2)转变思路:以初中学生的水平来要求:明白是中考科目,不是主课还是副课的区别;树立材料意识,不要随便背背就行;不要觉得很容易,不用做题。

  (3)学会使用课本: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本教材分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几课知识,大体是什么内容;把握重难点,哪些一定要记住,哪些需要了解就行;小字的使用,小字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但有利于帮助理解,结合大字部分来看。

  (4)学会阅读:要学会迅速地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主动权,阅读时要对历史教材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圈点。

  (5)利用好课标:重视历史课标:对于历史探究案上的问题要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提出问题,对于历史问题,做题要有怀疑态度,要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明确新课标中“了解”“知道、简述”“认识、说明、分析、简析”等词语所体现的能力层次。

  6.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要求

  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是: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历史规律

  学习方法:

  (1)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

  (2)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4)采用历史唯物论、历史辩证法(一分为二);

  (5)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习要求:

  (1)会预习—寻找和提出问题;

  (2)会听讲——掌握史实、概念、联系。?课堂学习“五到”:上课一要“耳到”;二要“眼到” ;三要“手到”,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四要“口到”;五要“心到”;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尽量写出教材的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适当加工形成提纲或思维导图。找准教材的内在联系,搞清历史发展史如何一环紧扣一环,弄清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4)检验学习效果——作业

  (5)见多识广——课外活动(阅读、讲座、参观访问等)

  注意:记忆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边学习边记忆,把学习和记忆结合起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有效的重复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因此学习的知识需要及时复习;此外,还可以把学到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或者纳入到已有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去记忆。

 

  相关推荐: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报名时间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