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物理知识点 > 简单机械 > 正文

2023年初中物物复习系列——机械运动

来源:网络资源 2023-01-06 12:30:33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一、测量

1.1 主要知识点与考点

测量步骤:一估二选三读四记五算。

step1、估计被测物体的范围,作为测量工具选择的依据之一。

step2、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选择考虑因素除了测量范围,还有精度要求。测量工具的量程决定了测量范围,工具的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度。另外测量对象的特点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比如测量腰围要用皮尺不能用直尺。

step3、读数。读数要注意看零刻度,要注意不要搞错分度值,要注意不要斜着看尺子,液面度数看中间(一般液体看凹面,水银看凸面)。如果不是零刻度开始测量的,要记录起始点读数和终点度数的差值。

step4、表格记录。物理学中的测量读数,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数据的记录非常重要。从数据记录中有时可以直接找出错误数据。记录时要注意有效数字。长度测量需要在最小分度后估计一位。

step5、计算。一般来说就是刚说的求平均值。注意两点:1、去掉错误数据。2、计算结果有效数字和读数的有效数字要相同。

解释一下step5。

首先,要明确误差是不可消除的,考试时出现“消除测量误差”的说法,一定是错误的。

其次、误差的大小一定小于测量工具的最小分度。最小分度为mm的直尺,测量误差一定小于1mm。据此可以排除掉可能的错误数据。(注意,错误和误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三,计算结果的小数位要和读数一致。特别是最后一位为“0”的时候,千万不能省掉这个“0”。在物理上,3.20cm和3.2cm是两个不同的数字。(比如:3.20cm表示物体长度在3.195cm到3.204cm之间,而3.2cm表示物体长度在3.15cm到3.24cm之间)

例题1、(2017 沂水县一模,有修改)小明利用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4 cm

[常规解析]

由题可知:

1、刻度尺最小分度值1mm

2、四个数据中,2.63cm一定是记录错误,计算时要舍去

3、计算(2.35cm+2.36cm+2.36cm)÷3=2.357cm

4、敲黑板第一次!!千万不要选B!!注意最终结果的有效位数,此题应选A。

如果是考试中遇到此题,千万不要计算!!千万不要计算!!千万不要计算!!此题正确的解题姿势应该是这样的:

[考场思路解析]

1、读题干,可知刻度尺最小分度值1mm,记录值都是两位小数

2、四个数据中,2.63cm一定是记录错误,计算时要舍去

3、看选项,直接排除两个小数位数不对的。

4、好了,剩下两个备选数,2.36cm和2.35cm,而三个有效测量数据中,两个2.36cm,一个2.35cm,你说他们的平均值更接近谁?是的,选A。

TIPs:不计算就不会算错!!

1.2 放大法

例题2:冬天室外温度低,钢尺的长度变小,用其进行长度测量时,测量结果有何影响(假设被测物体长度受温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此类题目,宜采用放大法。题目说钢尺长度变小,我们可以假设钢尺现在的长度变为原来的1/2,1/3或者更小,对题目答案是没有影响的,这时你再考虑读数和实际长度的大小关系,就显得清晰很多了。

类似的题目还有,皮尺用久了被拉长,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砝码生锈(砝码变种)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TIPs:放大法(极限法也属于放大法)思想非常有用,需要好好体会,灵活运用。

1.3 质量的测量

注意不能手摸砝码,注意游码的位置,注意左物右码不要记反。

左物右码这个也很好记,因为物体放到天平左盘上就不需要动了,而右盘需要加减替换砝码,多数人都是用右手的,要是换到左边那就非常不方便了。讲这个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物理学里面真正需要死记硬背东西非常少,关键在于深入理解,究其原理,辅助记忆。

TIPs:物理中,数据一定要带单位,单位参与运算,这是物理与数学的一个不同点,需要注意。

二、运动

大家都已经知道运动是相对的,这里只讲一点:数轴法解相对运动判断题。

例题3、(2017 文登区一模)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

A.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B.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C.甲上升,乙下降 D.甲下降,乙上升

这个例题比较简单,因为给了我们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参照物“楼房”,只要抓住这一点,动脑分析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结论。但是如果这个题目再稍微复杂一点,参照物不是楼房,而是未知(或已知)运动状态的电梯丙,再靠抽象思维得出正确结论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将抽象的思维变成形象的数学图形,既简化思维能力要求,又减少出错机会。

数轴法解题步骤:

step1、画一个数轴,根据题目条件设定一个“正方向”。比如此题,可以设“电梯上升”为正。(这里的正方向可根据个人习惯设置,不影响做题结果)

step2、在数轴上标出研究对象的速度范围。楼房相对低面静止,则楼房的速度可以作为数轴的原点;甲看见楼房上升,则甲相对于楼房下降,因此甲的速度小于零;同理,乙的速度小于零;乙看到甲下降,则乙的速度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值在数轴上的位置在甲和原点(楼房速度)之间。

step3、根据所画图像,得出结论。甲、乙均下降,且甲的下降速度大于乙。

step4、对于简单题目,前三步已经搞定了。考场上为了稳妥,还是建议进行一下第四步:设定数值,代入验证。比如,设甲2m/s下降,乙1m/s下降,看是否符合题意。

以上可见,该方法每次比较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运动关系,并使用数学图形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对于正确解决此类问题非常有效。

TIPs:

1、有些题目可能找不到原点,即只知道相对速度,无法判断速度值的正负。

2、注意参照物不要混,深入理解相对。

这里顺带强调一点:做题的时候切记标出题干里的关键字,动手写和画,对于结果比较类的题目,不能、不能、不能凭感觉,要用数据说话!!

三、速度

3.1

这一部分,就是数学里面的“行程问题”,但又和数学有稍稍的区别。这里只需要记住一个公式:v=s/t。

这个貌似都懂,小学就学过了,但做题的时候却往往出错,所以有必要在解释一下这个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要求平均速度,一定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要想其它。讲例题之前强调一件事:注意单位!!单位不同的时候要先统一单位。

例题4、小明爸爸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s=15km,上班开车平均速度为v1=30km/h,下班开车平均速度v2=50km/h,求小明爸爸开车上下班的平均速度v。

[分析]

相信此题都能做出来:先求上班所用时间t1,再求下班所用时间t2,然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平均速度。这样的话,咱们成功的把一道初二物理题目做成了小学数学题。

前面说的这个做法不能说错,但是,But... ...,缺少了物理解题思想。物理解题思想之一:先推导,后代数。

[解析]

由题,平均速度

然后将速度值代入求解即可。

这里你会发现路程15km是多余条件,根本没有用到。先推导后代数将其约掉了,简化了计算。

类似地,请自行求解下题:

例题5、已知匀速行走的物体,在前一段时间t1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后一段时间t2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当t1=t2=t/2时,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并试求t1、t2时为任意值时的平均速度。

3.2 图像法

本讲最后介绍图像法解速度问题。此部分初三的同学最好能熟练掌握,初二的同学作为了解。这一部分,需要掌握s-t图像和v-t图像。

对于s-t图像,需要了解一点,就是图中直线的斜率代表物体运动的速度。貌似很简单哈,接下来,问题来了,请看题:

问题1、图中甲、乙分别作什么运动?

问题2、图中t1时刻,甲、乙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问题3、图中t0时刻,甲、乙的平均速度谁大?为什么?

问题4、图中t1时刻,甲、乙的平均速度谁大?为什么?

问题5、图中t0到t1之间,甲、乙的平均速度谁大?为什么?

接下来,稍微复杂一点点的v-t图像:

对于v-t图像,我们分析一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对应的物理含义。很明显,面积s=vt,恰好等于路程是不是?这就是v-t图像需要了解的一个关键点: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代表物体运动的路程。

该结论不光对匀速直线运动成立,对变速运动同样成立。

作业:请利用图像法重做例题4和例题5。

课后练习:

1、

2、(2017 六盘水)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