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01-16 14:56:00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修辞手法文库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1.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举例 |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
2.记叙文分类
散文 |
叙事散文 |
定义 |
以记事为主。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背影》,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 |
举例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通过对自己在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和三味书屋启蒙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知识的追求,以及对私塾教育的批判。 |
||
抒情散文 |
定义 |
抒发作者主观情感,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等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其常用手法。 |
|
举例 |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
||
哲理散文 |
定义 |
以发表议论为主,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
|
举例 |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作者通过阐述两句描述人心灵的名言,从而提出“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的感悟,继而以三间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独到见解,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精神生活的思想。 |
||
小说
|
定义 |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
|
三要素 |
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
||
举例 |
契诃夫《变色龙》:栩栩如生地塑造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身哆嗦,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俄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
3.记叙线索
时间线 |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10月29日——11月12日)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及覆灭。 |
地点线 |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文章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 |
人物线 |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 |
事件线 (明线) |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鲁迅《社戏》:始终围绕“社戏”这件事展开: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 |
情感线 (暗线) |
以人物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线索。 |
实物线 |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吴伯箫《灯笼》:以“灯笼”为线索安排材料。 |
注:(1)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2)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藤野先生(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 双线并行的好处:内容更丰富紧凑、有详有略、结构严谨,有悬念感,能更深刻地表达主题。 |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
定义 |
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
作用 |
①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②事件的叙述者和见证者;③使文章具有真实性;④叙述亲切自然;⑤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更强烈地抒发情感,表现主题。 |
|
举例 |
鲁迅《孔乙己》:从“我”这个酒馆伙计的视角描写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 |
|
第二人称 |
定义 |
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
作用 |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③表现出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是对自我与他人的审视。 |
|
举例 |
光未然《黄河颂》:用“你”来歌颂黄河的伟大,使文章感情强烈。 |
|
第三人称 |
定义 |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
作用 |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 |
|
举例 |
契诃夫《变色龙》:从“奥楚蔑洛夫”的角度来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清晰可感。 |
5.记叙顺序
插叙 |
定义 |
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2个故事) |
作用 |
①交代了……的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补充衬托主要情节;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表现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
|
举例 |
鲁迅《故乡》:“我”与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儿时的闰土形象,与后面中年闰土的形象进行对比,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了铺垫。 |
|
倒叙 |
定义 |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
作用 |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
|
举例 |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先写“我”的母亲去世了,再接着回忆母亲一生勤劳的往事,最后写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和教导。 |
|
顺叙 |
定义 |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
作用 |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③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感。 |
|
举例 |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描写。 |
|
分析:有的文章是多种记叙顺序同时使用的,以《驿路梨花》为例,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晚上到第二天早上所见所闻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采用的又是倒叙。 |
6.修辞角度
修辞 |
项目 |
内容 |
比 喻 统编七上 |
辨析 |
甲(本体)如(喻词)乙(喻体)。 明喻: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暗喻: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破折号”; 借喻: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 |
举例 |
朱自清《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强化了野花的动态。 |
|
作用 |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给人鲜明的印象,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
|
答题规范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
|
比 拟 统编七上 |
辨析 |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
举例 |
老舍《济南的冬天》:“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了小山的可爱。 |
|
作用 |
①将物人格化,使描写生动形象;②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引起情感共鸣。 |
|
答题规范 |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
|
排 比 统编七下 |
辨析 |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
举例 |
刘成章《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
|
作用 |
①说理:阐述论点更严密、透彻;②抒情:使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
|
答题规范 |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
|
反 复
|
辨析 |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
举例 |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 |
|
作用 |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
|
答题规范 |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
|
夸 张 统编八上 |
辨析 |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
举例 |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语言感情的激烈,给人以深刻印象。 |
|
作用 |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强烈的印象。 |
|
答题规范 |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
|
反 问 |
辨析 |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
举例 |
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
作用 |
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
答题规范 |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
|
设 问 |
辨析 |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
举例 |
杨绛《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
|
作用 |
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
|
答题规范 |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
7.描写方法
①描写——按描写对象分
人 物 描 写 |
外貌描写 |
特点 |
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身材、服饰等进行描写。 |
作用 |
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
||
举例 |
《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凸显了孔乙己懒惰穷困、时常遭欺辱的境况。 |
||
神态描写 |
作用 |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
|
特点 |
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
||
举例 |
《孔乙己》:“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揭示了孔乙己自尊被戳痛时的痛苦不安。 |
||
心理描写
|
特点 |
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
|
作用 |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
||
举例 |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细腻、真实地刻画了“我”处在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内心强烈的恐惧与焦躁不安。 |
||
动作描写 |
特点 |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
|
作用 |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
||
举例 |
《孔乙己》:“(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也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 |
||
语言描写 |
特点 |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
|
作用 |
言为心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
举例 |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表现了他自尊心受伤害时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时的窘态。 |
||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
|||
环 境 描 写 |
自然环 境描写
|
特点 |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
作用 |
①交代时间、地点、天气、时令等;②展示了……的风光(景物);③营造身临其境之感;④展示一张一弛的美感;⑤渲染环境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基调。⑥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⑦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⑧衬托人物形象;⑨深化作品的主题;⑩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
||
举例 |
《社戏》:“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描写了月夜行船时的自然环境,突出“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
||
社会 环境 描写 |
特点 |
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
|
作用 |
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③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情;④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⑤暗示人物前途命运;⑥推动情节发展变化;⑦深化主题。 |
||
举例 |
《变色龙》中“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的社会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 |
②描写——按描写角度分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
特点 |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
作用 |
①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②表现文章主题。 |
|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
特点 |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
作用 |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
|
举例 |
《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
|
细节描写 (统编七下第 三单元写作 “抓住细节”) |
特点 |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地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
作用 |
①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②推进故事情节。③深化文章主题。④创设环境氛围。 |
8.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
答题规范/作用 |
举例 |
|
照应 |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朱自清《背影》:第一段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最后一段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前后照应。 |
|
铺垫 |
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
李森祥《台阶》:第一段中“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为下文“父亲修台阶”做铺垫。 |
|
伏笔
|
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作用: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
郑振铎《猫》:文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被冤埋下伏笔。 |
|
误会
|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 |
2019B卷《雪夜的老人》中,因老人与“我”长久对坐,引发“我”对老人身份的三次误会。为文章情节的翻转做铺垫,增强了可读性。 |
|
抑 扬 |
欲扬 先抑 |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作者刚开始写阿长“睡相不好”体现其粗鲁及“我”对她的讨厌,而后面又写阿长教“我”许多道理,给“我”买书,其善良的一面令“我”心生敬意。如此欲扬先抑,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
欲抑 先扬 |
契诃夫《变色龙》: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作“欲抑先扬”。 |
||
对比 |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或一个人物前后言行作对比。 |
||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吴敬梓《范进中举》: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态度变化的对比,表现出人性的丑恶。 |
||
衬托 (正衬/反衬) |
突出一方的特征。正衬(相似)、反衬(相反)。 |
||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鲁迅《藤野先生》:文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
||
悬念 |
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
彭荆风《驿路梨花》:文中设计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房子的主人是谁呢?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
|
烘托 |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汪曾祺《昆明的雨》:文中“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看似写“我”喜爱“带雨珠的缅桂花”,实则烘托了“我”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
|
双关 |
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
孙鸿《枣儿》:“枣”在生活中有一个常用的谐音——早归。老人给儿子起名叫枣儿,寄托了老人希望孩子早日归来的希望。 |
|
借事说理 |
能让读者更直观地通过事例,清楚明了地知道文章传达的道理。 |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个大困难的人生道理。 |
答题模板
标题
01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内容
02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
04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
05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
。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描写——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 + 表面内容(景物特点) + 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侧面描写
题型: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
1、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2、答题模式:词语 + 效果 + 表面内容 + 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示例:“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题型二:
1、常考的代词: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方法: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者离代词最近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有时指代的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语)。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2、整句与散句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句和对偶句)。效果: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的对称美。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
3、倒装句
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示例:放心吧,爸爸妈妈!(主谓倒装)她站在哪儿,静静地。(状语与中心语倒装)
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
如果将各种句式综合运用,能使文章行文不呆板,摇曳多姿,极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
手法
06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
作用: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了人物形象;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
作用: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题型三: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叙述,有头有尾;描写,具体生动;刻画,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
2、方法指津: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要材料,要略写;
3、作用: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题型四: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铺垫、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首尾呼应
2、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答题模式:
示例:采用“……”的表现手法,……描写了 “……”,表现了“……”
开放题
07
题型一:结合个人体验,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题型二:联系生活实际,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题型三:结合个人经历,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答题模式:“我认为……,因为……,比如……,所以……”
首先,“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因为……”,来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其次,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或现实生活,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用比喻说理或正反说理亦可);最后,“所以”得出自己的结论。
总之,要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举例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题型四:联系实际,对文中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题型五: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方法指津:补写内容一定密切联系语言环境,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如果补充的是心理描写,一定要用第一人称。
题型六: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1、方法指津:可从内容、主旨、语言、结构、手法这五个方面进行赏析。
2、语言特色词库
形象生动、细致传神、朴实无华、朴素自然、文辞畅达、清新优美、简洁凝练、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感染力强、委婉含蓄、飘逸灵动;深邃隽永、清新明丽、耐人寻味、文笔凝练、摇曳多姿、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08
阅读方法归纳
1、要整体把握文章。快速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理解文章主旨(情与理),梳清文章结构。
2、要细心研读题目,抓住题目的重要词语,如“简要”“概括”“主要”“分别”“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生活体验”使思考有的放矢。
3、要重新回读文章,尤其是文中的重要句段,把握其中的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
3、要紧扣文本,既要关注与题目有关的段、句、词,也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4、要有开阔的思维,除紧扣文本之外,还要联系文中的作者、读者、主旨、结构等角度来思考问题。
5、要根据分值的多少和横线的长短,有序地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