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02-19 20:12:42
西学东渐的阶段及其特点。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洋人以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及通商口岸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政治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西学传入的规模较小但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
第一阶段:1811—1842年。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广州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晚晴西学东渐的序幕。以后,传教士们在马六甲、新加坡等地开办学校、印刷品,出版书籍报刊,在当地华侨中传播西学,为日后到大陆活动打下了基础。
这一阶段,传教士的活动,一方面因为没有收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影响很难达到内地;另一方面传播和接受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文化交流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阶段:1843—1860。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割让香港给英国,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开设学堂、开办医院。于是,传教士便将活动延伸到东南沿海,开始了晚晴西学东渐的新阶段。
特点:
①通商口岸成为传播基地;②出版了数量可观的著作;③中国知识分子中出现主动学习西学的倾向,林则徐、魏源等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物;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参加译书工作。
第三阶段:1860—1900。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勒索了大量战争赔款,而且还将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不仅加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同时也便利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而随着总理衙门的设立、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和洋务运动的开展,都对西学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阶段:1900—1911。
戊戌政变以及《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对清政府失望到了极点,因此革命风潮兴起,掀起了留日热潮;西学传播的内容、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①
主要特点有:。1900年以后,从日本转口输入中国的西学数量急剧增长,成为输入西学的主要部分。多。。大批西学的涌入,遍布城市乡村,使西学的影响空前深入。。严复、马君武等人开始独立翻译西学。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的传播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