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03-08 20:02:03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虽俗,但的确是至理名言。我相信,抛开如山的试卷和恼人的分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地理本身还是挺有趣的。
我承认,很多学生曾经为地球运动抓耳挠腮,也曾为十一道选择题只对了五道而痛不欲生;但我亦会承认,当你知道热带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企鹅时,要感受到大自然竟然可以如此奇妙,当分析雾霾的成因的时候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之时,学会以后骑车而非坐车。当你每天看学校树叶飘落变黄、南方热带树种开始裹上绿色围裙遮风时,会感受到身边地理的知识。
我真的很想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你对地理现象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不是出于“我要考到多少多少分”的心理,而是出于“”的心理的时候,你会学得无比轻松;当你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之时,你会学得无比快乐。
学起来更轻松
退一万步说,兴趣并不是学好地理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对地理缺乏兴趣的同学也不用紧张。兴趣只能让你,并不一定让你学得更好。做好以下内容,地理成绩也不会差的哟。
二.知识
根本
学习就像建房子,知识是一砖一瓦,能力是搭建砖瓦的技术,知识绝对是地理学习的。
概念、原理、过程
首先,地理知识可以分为这三个方面,有的书上就有,有的需要你在做题中不断积累总结。当然,它们,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下面举例说明。
(1) 概念
首选,逐个拆分,弄清每个概念的具体内涵,这是最简单的一步,因为它们明晃晃地挂在书上等着你去相认。比如,随手拿出地理必修二,翻到了31页,映入眼帘的就是【城市化】这个概念——这种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好,那么现在,你要做的是什么,把这个定义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当然不是。
把【城市化】作为中心
你要做的是,,在脑子里或者在纸上,做出一张思维导图,我会问自己这些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城市化这种现象?OR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城市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OR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
城市化的进程是怎样的?每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
城市化会对自然、经济、社会/对乡村、城市产生哪些积极/消极影响?
……
当你做完了这张思维导图,你发现了什么?
这整整一课,都是在紧紧围绕着一个概念。
用二三十个概念浓缩出来
所以,详细的、精美的笔记固然看着令人羡艳,但等到总复习的时候你就疯了。这时候,如果你能把必修一二这两本书的时候,你怎么会赢不了别人呢。
用最基本的概念概述出整整一本书
这里再进行一个补充,学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别是高三总复习的时候,你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构建起知识网络的时候,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了。
(2) 原理
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必修一的自然地理侧重原理比较多,对待原理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光看书,光在脑子里想是远远不够的,这容易造成。那么如何确认自己掌握了一个原理呢?
把原理用你自己的理解讲出来
教你同桌。,让同桌给你打分,问你同桌有没有听懂。如果你同桌对你的讲述表示不满意,送给TA一个爱的么么哒,因为这正是你进步的动力。要记住,别人的理解力没有问题,。于是你要接着思考,我该怎么讲才能把这个原理深入浅出地讲明白?当你进化到能把成绩最差的、老师也讲不明白的学生都讲明白了的时候,恭喜你,你在别人的眼里已经是大牛了。
(3) 过程
过程
是最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地方,也是地理区分于政治历史的,更是区分地理伪学霸和学霸的重要因素。
比如,【土地盐碱化】是个文科生都知道,但如果叫你描述一下整个过程,你可以做到吗?
是动态的,是运动的
所谓过程,一定。这时脑子里会自动:
1.一片地势低洼的地方
2.有人在进行大水漫灌
3.地表聚积着的大量的水,不断下渗到底层的泥土中去,终于,地表下渗的水和地下水进行了成功会师。
4.烈日曝晒,地表逐渐被晒干,地下水为了报答地表水补给之恩,蹭蹭蹭往地表上爬(原谅我清奇的脑洞…)
5.地下水终于来到了地表,但同时,也把自己的盐分带到了地表
6.盐分不断在地表累积,超过正常限度后便产生了土地盐碱化
当然,能这么说出来,说明你一定真正明白了这个过程,也能给别人讲懂了。但如果你考试这么写的话……会被老师打死。
考试一定要用书面语
,就像这样:
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势低洼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分不断向地表集聚,产生盐碱化现象。
理解之后根本不用花力气去记忆
死记硬背太痛苦了,,三十秒的小电影播放过程中,答案也写好了。
三.能力
据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大部分文科生都是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教辅也刷了不少,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来呢?为什么呢?
怪老师没有引导你们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如果
不怪你,就题论题,是不能培养能力的。
(1) 获取信息的能力
图文合璧,天下无敌
地理信息,分为【图】和【文】,。
一定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看图地能力
先来说图。看图不是扫一眼,不是看到什么就用什么。。拿到一道有图的地理题(98%的地理题都有图,更能体现图的重要性),我们该怎么做?(拿纸拿笔,先记下来!)
1.看图名
灵魂
记住,一张图的就在于图名。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如果你都没看清楚这张图在表述什么,你怎么能把题目做对?
图,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就,像,这,样。
举个例子,【A地每月降水图】和【A地累计降水图】不一样吧?前一个可以非常直接地得出每个月份的降水量,后一个则需要把6月累计减去5月累计才可以得出6月的降水量。
做错题目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完之后不知道反思。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当你因为图名没看清错上个五六次,从此看图先把图名仔仔细细地看好的时候,出错概率必定骤降。
2.看三要素
图例、方位、比例尺
哪三要素?地图三要素,。只要有,就或多或少会有用。上图举例。
第10题,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区别,那选纬度最低温度最高的吧。只要看到【水电站】,迅速敲定答案B。简不简单,快不快?
这里有同学不太理解,我说明一下。图中给出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水电站隐含的内容是,这个河段落差大、流速快,冬天自然结冰的难度较大,也就是“可能不结冰”。
因为没有养成足够强大的习惯
为什么有的人成绩忽上忽下,就是,做题靠碰、靠运气,这道题瞄到了关键处就做对了,那道题没注意图例就做错了。
再来,方位的重要也不用多说了吧。
左上角的方位角
这是一道选择题,就是12题的总体趋势,因为没有看到。
这样的细节,看到了就是送分题,没看到就是送命题。
再来,我说要看比例尺,可能有人不理解。没事,一开始大部分也不理解。
小范围局部图
这道题一开始会错选了降水,因为觉得这是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差别。后来指了指左上角小小的比例尺——都立马明白了,这是个,不可能体现气候的过渡性。而河流,是有明确界限的。
每条曲线的含义、对应数值,坐标的间距、趋势、单位
3.坐标图看清
我以上说的每一个词,放到题目里可能都是个陷阱。类似题目太多,不举例了。
4.善画辅助线、示意图,无图想图
此类题一般作为压轴题,难度较大,非战斗人员请紧急撤离(开个玩笑)。
全国卷压轴题组,难吗?光看这张图,难。
自己动手比划一下
那我们。
很明显了,从上图到下图,海岸变缓,泥沙淤积,而两点的距离是在增大。题目信息是两点距离先增大后减小,所以先淤积后侵蚀。选D。
再讲讲文。记住以下策略并运用到实战中去,每一条都是经验。
题组总材料
1.是核心和引导。一组题有其内在逻辑,整体围绕,每道小题。这一点在全国卷雨水花园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请对照我的这句话和这组题自行揣摩一下。
先看独立于三道小题的题组总材料,我们可以杠一下关键词: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雨水
,综合作用得到
再来看图,从上到下分为四层,树皮覆盖层、种植土层、砂层、砾石层。
我们知道,这四层玩意构成的整体的作用是收集雨水和净化雨水。
主要
那么,看到这个词没有?这个词决定了这组题的是——雨水。
这下好了。第一题,地表是雨水流动的直接接触层,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我们在地表覆盖树皮来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选D。
第二题,覆盖层的作用见第一题,砾石层空隙那么大不可能有效净化雨水,选B。
第三题,我们在分析总材料的时候就通过主要一次看出来了,弱鸡题,C。
再回去对照一下我说的话,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
新概念、新定义
2.特别关注题目中给出的,确保弄明白了这个新词是什么意思再写题。例子不胜枚举。如此题,看清楚城市首位度是什么再下笔写。
第7题题干的意思也就是【城市首位度最接近1】的省份是哪个。只要概念弄清楚,地理题比初中语文不是简单多了吗?
(2)调动知识的能力
我们刚刚说了如何获取信息,那么获取完信息之后,如果题目还是做不出来,你就要有意识地想——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回归教材,联系知识点,去思考。
答主的亲身体悟。
第一次做这个题都比较懵,不知道如何下手。
没有抓住考点
盲点在于,。
当你明白这道题考的是热力环流的过程的时候,再看这组题,是不是就很简单了?
一个小提示,这组题的题组总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若仅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善良的出题老师在绞尽脑汁地想让你做出来呀。
这个能力,一定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之上才能够达到的。
要从书本抓起
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好好看书,认真看书。
有意识地锻炼这种能力
基础知识还不错的,可以通过适量做题的方式,。
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
你每拿到一组题,就先问一句自己:?然后再写。如果对考点不熟悉的话,不要怕麻烦,把书翻出来,再认认真真地看一遍。
记住,厚积才能博发。
(3)联系实际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连
高考卷出题方向的重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出”的学科。这也就导致了地理出题越来越活,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生活中逐渐积累的
这一点并不能给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毕竟这种能力是,是急不得的。
举个例子,这道题是当年被认为出的非常好,非常符合全国卷改革方向的一道题。
反套作
因为它。你背的一切模板,都,不,管,用。
我们来看一下这道大题的第三小问。在你背的众多模板中,有这一条吗?
难吗?超纲吗?并没有。
让我们用生活中正常的思维稍微想一下,答案就出来了。
这道题问:科考队员选择在甲地近距离拍摄熊的理由。
1.你去拍熊,首先要有熊吧?
甲地临近河流,鱼类食物丰富,熊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2.你想拍得清楚好看,天气重不重要?
甲地降水较少,晴天多,利于拍摄
3.你是去近距离拍熊啊,你是不是该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
甲地附近多森林,便于隐藏,安全性好
忍不住夸赞一句出全国卷的老师,水平真高!
四.选择题做法
文综考试中,选择题定成败的说法,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吧。你们是不是想问到底是不是这样?
还真是。
四分一道的选择题,是你决定文综成绩高低的重中之重。
大题的主观因素太多,由不得自己控制。而
参见上文能力部分的内容
三步。其中很大一部分。
STEP 1.审题
(1)关注时间
A.固定时段/时间点
“18:00到2:00”,
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第一句大半夜的温度高对流强烈,当然不对啦。
还是那句话,看到了就是送分题,没看到就是送命题。
B.时间延续的过程
由文字可知,在这次扬沙天气过程中,水平能见度持续在1~10千米之内,直接可得曲线3是能见度。第一题选B。
C.地理要素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 全国卷。
第一组题,难度不大,但我们必须确保不能丢分。
全国卷重视考察地理要素在时空范围内的变化,需要关注。
来,肢(分)解(析)一下题目文字信息。
STAGE 1——明清时期,景德镇是瓷都。(历史悠久,暗含产业基础好的意思,直指第三题C)
STAGE 2——20世纪80年代,佛山发展极快。(这么重要的时间点,直指改革开放,第一题选D)
STAGE 3——2003年,陶瓷产业由佛山向景德镇转移。(结合题目中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可知选A)
没有一句废话
看到了吗,。
每一句话都有用
,这就是全国卷。
(2)关注地点
A.若有经纬网,先定位再说
B.若有比例尺,关注这是大范围还是小区域
C.有些地区,名字一出现,就自带BGM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新疆——干旱、西藏——高寒。
区域核心特征
抓!
(3)读图
获取信息的能力
参见能力部分之
STEP 2.调动知识
调动知识的能力
参见能力部分之
STEP 3.观察选项
直接
1.选择的选项,不要选拐了十八道弯的。
曾经有学生拿着一道做错的题目去,洋洋洒洒说了一堆选择B的理由
(比方说,题目可得A,A经复杂的推导可得出B)(实际上选A)。
反问我:“你有机会这样子和改你卷子的老师解释你的想法吗?”
明白了吗?
不要过度推断,过度臆想。
具体
2.选择的选项,不要选择大而空的。
打个比方,A包含B。那么,地理题选B,历史题选A。
学科之间有差异,方法亦有差异。
严谨
3.看起来表述越的选项,对的可能性越大
不看题目,只看选项。C明显表述严谨,涵义复杂,不选它选谁。
一定是对的
4.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的时候,选择的那个。
听起来像废话,实际操作可以尝试一下,可能用处因人而异。
五.二卷做法
1.答案藏在材料和设问之中
别笑,非选最简单的地方就在于此。
设问
想方设法地提示你答题的,想方设法地提示你答题的。
获取信息的能力
所以,非选择题考察的核心仍然是:。
只不过,选择题只需要选出正确选项,非选却要你自己组织答案,于是还需要其它的能力:
联系教材知识的能力、加工转化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考问题全面的能力...
但首先,你要打破自己的恐惧,最大化地利用起来题目中隐藏的答案,获取一切对你的答题有用的信息。举例说明。
只看设问写答案系列,简称【送分系列】。
我们来杠关键词,一边杠一边出答案,来。
1、【河流冲积】——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利于茉莉生长发育
2、【平原】——地势平坦便于种植茉莉
3、【地势较高】——利于排水,不易受洪水侵袭
4、【旱地】——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茉莉根系发育(这一句是文字材料的原话哈)
5、【河流】——离河流近,便于取水灌溉(这一点比较隐晦,不容易写出来,不过前面四点都写到足够给满分了)
看一下官方标准答案: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
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
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
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
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你觉得两份答案放在改卷老师面前,是我写的答案容易得高分,还是写成标准答案的容易得高分?
陈述事实/描述现象类型的陈述句
小提示:此种类型的题目的最大特征是,设问材料的第一句是一句,第二句才提出问题。而答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往往都在那第一句陈述句里面。
2.答题核心原则 =综合性+区域性
我们先来想一下,高中学了必修一自然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
这给我们的答题提示是什么?
(1)综合性
原因
综合性可以称之为地理答题的命脉,无论是分析,还是简述,是不是大多数时候都既要从考虑,又要从考虑?这就叫综合性。
条件反射
这个最基本的思考角度必须经过训练,成为。也就是,拿到原因影响类的题目(除非题目限定了自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之类的角度),必须立刻从自然人文出发考虑,双管齐下。
要坚持这种做法
当然,你也许会做到一些题目明明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但答案只有自然角度。,因为,一旦答案是两个角度,你只从一个角度写,写得再漂亮,也只有一半分啊!你难道愿意冒这个风险去赌吗?
原则性问题
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我忍不住多啰嗦几句。想考到高分,这种千万千万不能犯。
(2)区域性
应该有不少人背过答题模板吧,模板背得滚瓜烂熟大题得分上不去的应该也不少吧。
问题出在模板上吗?当然不是,问题出在你的使用方式上。
具体区域
高考地理大题,几乎每一题都会落实到一个上去。
普遍性,是共性,
模板,是
特殊性、个性
而这个区域,一定有自己的。
模板有用,但不是万能的,必须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具体分析。
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但这些思考方式一定是有用的。
这一点你看明白了是不够的,要在做题中自己领会每个区域自己的特殊性。
3.积累答题角度
举例子。
为什么能(条件)、为什么要(意义,积极影响)
在某地建水电站的理由?——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在某地种植某作物的影响?——
优点、缺点
评价某地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生态、经济、社会
人口迁入对某地的影响?——对的影响
推力
城市化的原因?——(农村的缺点)、(城市的优点)
绝对
描述降水量特征?——(总降水量)、(季节分配)
一般、特殊
描述等值线的分布?——
相同、不同
比较两地的啥啥?——
…………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其中,自然常从圈层角度考虑——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人文从——角度考虑
交叉混合使用
又及,以上角度可以,用着开心就好。
4.积累答题技巧
分点
(1)
原则性问题。我们老师曾说过,改卷子的时候老师看到答题不分点的小孩都会坚信这不是自己教出来的然后死命扣分...
能写成两点的不要写成一点,鬼知道答案是什么鬼样子的,但多点答题准是没错的。
格式
(2)
积极、消极,自然、人文可以写出来,老师一眼扫过去就知道你的答案是全面的,还没仔细看就认定得分一定在一半以上了。
永远不要抱着“我明明都写了是老师没看到都是老师的错”的这种心态,体谅体谅老师从早到晚盯着电脑屏幕改卷子的辛苦
格式写得清楚,老师改起来舒服,你得分也高
,何乐而不为呢?
主次分明,要点靠前
(3)
有学生坏习惯,拿到题目直接开写。一边写一边想,经常是写着写着才把思路打开,要点都写在答案的最末。
把最重要的点放在最前面写,事半功倍
答题前先简单列个提纲,!
同上,不要有“我明明都写了老师为什么不给我分”的心态,“如果给你两张卷子,两个人答题点都答到了,一个人重点放在最前面写,另一个人前面写了一堆废话重点全在最后,你给谁更高的分?”
以上,每一条都需要你在练习中参透领悟,看懂了是没有用的,学会运用才有效果。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