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民谚中也有:“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实际上昆虫听不到雷声,不是被雷声震醒的,气温回暖才是它们醒来的原因,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醒了。
只是常年生活于城市,我在这方面比较迟钝——昆虫并未见得多了多少。城市的喧嚣,掩盖过了万物生长的声音。也曾幻想过这样的春天——想着,轻轻推开小纱窗,鼻尖就可嗅到青草的丰盈;想着,天际的曙光倾泻,神秘地,穿过松间,透过密林;还想着,像古人一样在桃李芳菲间踏歌漫行……然而终究妄想了。
直到那一回,惊蛰前后。
惊蛰前的某天,经过香草河畔,河边的柳树已有了稀疏的绿,这是一件好事,一芽,一片,告诉我,它们已经醒了。只是那片我所钟爱的桃林,起色似乎不怎么好。枝间的颜色虽也有变化,但远远望去,实在算不得好看。桃花如同贪睡的孩子,春风,雨水,都没能将它唤醒。我不禁想:今年的桃花不会开得不好吧?它什么时候才开呢?
又一次,坐着妈妈的电瓶车经过河畔,一瞥。一怔。满树满树的桃花扑簌簌地绽放,桃色夭夭,晕染在城市的一角,或浓或淡,忽明忽暗,似近似远,如长虹之照水,如惊鸿之乍掠。记忆里,仿佛上一秒还是灰扑扑的桃林,眨眼间,就已经灼灼地逼你的眼了。它醒了。原来,所有的植物都有着自己的密旨,信守着自己的承诺,它们商量着,要细细开。桃花也守着自己接到的密旨——惊蛰。
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分别对应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地湿。浅浅的粉,从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处,便成了无限温柔的一痕红。又或者,是美人颊上的胭脂,酿成了春天里最美的一盅酒,让人沉醉。”原来,桃花开,便是惊蛰到。
走进灼灼的桃花林,桃枝交柯,桃花开在头顶上,遮天蔽日。从花的间隙里望到的天,蓝得恰到好处。四方的桃花,委婉联袂圈出一片小小的天地,尘世里翻滚的凡人,走进这里,都要停下脚步。有人掏出手机拍照,然而许多风光都是拍不出来的,不如,用心去看,用心去记,感受天地的爱宠。
桃花灼灼地闯入,告诉困在城市的人们,惊蛰到了,万物复苏,春天来了。生命此刻又开始撑篙出发,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追日的神话四伏欲出。我们的身体、意志,也当如桃花一般舒展开来,伴着阵阵的惊雷,苏醒。这是生命的力量,是向上的奋斗,是不断的成长。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