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春幼嫩的绿芽,到惊蛰第一响雷鸣,当春雨滋润着广袤的大地,芒种时节到来,气候愈加炎热,而农民们开始为干渴的秧苗浇水,只为等待收获的喜悦。寒冬将至,繁杂的农务工作进入尾声,劳作的人们有了一阵歇脚,得以与家人欢聚,迎接新春的到来。可见,二十四节气如同大自然的韵律,与劳动节奏一一合拍。
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通过对物候现象细致观察而划分来的。三候为一气,即三个物候现象代表着一个节气。其中,最具特色的物候现象有老鹰、家畜、麋鹿与鸣虫。老鹰振翅高飞,于晴朗的天空中傍云翱翔,预示着天气转暖,阳气渐生,夏季应韵而来,有诗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描绘的正是暮春入夏的清朗时节。与暖相反的便是寒,立冬之时,昆虫隐匿于土壤之中,只留下青蛙那阵阵衰颓的鸣叫,天气转冷,人们在被窝中眷恋的时间更长了。《黄帝内经》曾说:“立冬,寒也,阴渐长而阳渐衰”,人体内阴气渐重,为调和阴阳,应多加休息。
人们顺应着二十四节气的韵律,也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习俗。比如冬至时节,为一年阴气最盛之时,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成了一种享受;在大寒来临时,人们会食一碗甜糯的汤圆;在春分之际,制作青草糕,浅饮绿豆汤已成一方习俗。除饮食习俗外,许多运动习俗也逐渐从节气中诞生,比如夏至的龙舟比赛,以及立冬时节的冬泳项目。
二十四节气还具有很强的科学依据,描绘的正是大自然的真实变迁。以夏至为例,老祖宗称夏至之时阳气达到鼎峰,而阴气渐升。在后人的地理研究上,表明这一天正好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值北半球酷暑之时,在之后直射点便逐渐南移。因此,可见二十四节气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的农耕劳作提供了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韵律,也是大自然的馈赠。在中华民族一代代的精耕细作,硕果丰收下,二十四节气以其独有的智慧引领着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衍生出养生行业,让人们在关注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体会到独有的人文情怀。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