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修词手法 > 正文

2023年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来源:网络资源 2023-04-30 21:08:11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修辞手法常见类型: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引用、借代、互文、双关

(一) 比喻

定义: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例1: 太阳像个大火球。

例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例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比喻的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 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注意: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2.比喻的作用(《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下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答案示例:比喻,将尖锐的笑声比作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这样回答可以吗?

比喻的作用: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本体的( )特点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壁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

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 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比喻,形象写出雪后小松的可爱形象。

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比喻句赏析格式:

本句把“ ”(本体)比喻成“ ”(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 _的特点,富有情趣。

表现了作者感情。

(二)、拟人

定义: 把事物当作人,赋予此物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

例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拟人的作用:

赏析下列句子。

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1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书写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②增强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拟人句赏析形式:

本句将“ ”(本体)赋予人的情态(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 的特点,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感情。

(三)、夸张

1.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言过其实)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2.类型

(1).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夸张句的赏析形式:

本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本体的特点,或加强作者的感情, 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四)排比

1. 定义: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 排比句赏析形式: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本体的特点,增强了语言气势。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更加有力地抒发了感情。

(五)反复

1. 定义: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1: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连续反复)

例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间隔反复)

2. 反复句的赏析形式:

本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六)反问

1.定义:用疑问的句子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语气。因此,不需要回答。

例1:难道对于这样的错误不应当反思吗?

例2:《战狼》这样的电影,票房破40亿,不是很正常吗?2.反问句的赏析形式:

本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七)设问

1. 定义: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2. 设问句的赏析形式:

本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与联系】二者都是问句。

不同的是:反问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 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二者都有很强的表现力,有时可结合起来使用,用反问的意思作设问的答案。

(八)对偶

1. 定义: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系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

例: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 对偶句的赏析形式:

本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

(九)引用

1. 定义:使用名言、谚语等。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说服力,并丰富内涵。

2. 对引用的赏析形式: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加强真实性;起证明作用。

(十)借代

1.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需表达的事物。A.专用名代替通用名B.用事物特征代事物

例: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代聪明才智的人)

2. 对借代的赏析形式: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十一)互文

1.定义: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 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

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 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十二)双关

1.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

1. 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 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编辑推荐: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