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现代文阅读 > 正文

2023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

来源:网络资源 2023-05-03 09:14:09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记叙文

一,文章内容要点概括

(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

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内。

二、理清文章结构

(1)补充故事情节

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

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

(1)线索

线索类型:

A.以时间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C.以人物为线索

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动情节的发展。

(2)记叙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

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

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五、人物形象

(1)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xx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该描写方法的代表词语+效果词(生动形象、生动传神、细腻传神等)+人物的性格(心情、心理等)

六、文章的主题

中心思想概括:

①写人为主: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事件(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品质(或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②记事为主:通过叙述······故事(内容)+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③写景状物:通过描写了······景或物(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

A.比喻:生动形象

B.比拟:生动形象

C.夸张:突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D.排比: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E.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F.反复:强调突出某种事物或某种感情。

G.设问:引起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H.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R.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或者文化内涵,有时候也加强真实性或起印证作用。

J.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加强烈地表示亲密有好的感情。

【答题公式】修辞方法+结合具体的题对修辞进行描述+效果词+写出了人或事物的XX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XX感情等(或写出了人物的XX性格等)。

注意:对于单个的句子也可采用下列公式: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使文章有起伏。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八,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a.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b.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九,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答题公式】

A.有修辞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XX修辞+效果词+句子的语境义+深层含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B.没有修辞的句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根据情况有时还要答出句子在全文的结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十,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为下文做铺垫。

6.推动情节的发展。

7.深化作品的主题。

8.具有象征意义。

【答题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十一.文章题目的理解和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点明作者的情感。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的线索。

5.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中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8.交代描写对象。

9.题目中运用了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答题公式】表层含义(句子的表面义和语境义)+深层含义(全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十二.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段(句)的作用

(一)记叙文开头段(句)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记叙文中间段(句)的作用

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要指明哪句是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哪句开启下文的什么内容)。

(三)记叙文结尾段(句)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余地。

【答题公式】内容上(含义和思想感情),起到XX作用+结构上,起到XX(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作用。

十三、写作手法的运用

1.设置悬念:使文章有张有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欲扬先抑:

【答题公式】作者先写人物(事物)的······(不足之处)+然后赞扬其······(美好之处)+更加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或品质。

3.对比:

【答题公式】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特性(性格)+从而突出了文章的······的主旨。

4.借景抒情:

【答题公式】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

5.托物言志:

【答题公式】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抱负,志趣、情操)

6.借物喻人:

【答题公式】作者通过描写······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以此比喻······(某人)+表现了······(某人)的高尚情操。

7.伏笔:是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好处: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面文章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作铺垫是对即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8.烘托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气氛,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十四、阅读中的启示

【答题公式】通过文章我明白了······+理由(联系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看题目中是否有此要求)+总结(以后该怎么做)。

       编辑推荐: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