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网整理了关于中考经验,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落实的关键是检测和重复
落实就是硬道理。看自己补漏洞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方式就是检测,多次检测没有问题了,那么这个漏洞就不上了。补漏洞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需要一定的重复。
2、找漏洞、补漏洞
学生如何找自己学科上的漏洞呢?主要就是要在预习时找漏洞。上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力才会集中,听课效率才会高。除了预习,做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找漏洞的方式。
3、备忘录,现在麻烦是为了将来不麻烦
备忘录的主要用途是记录问题,包括作业或试卷中不会做的题目、做错的题目,重要的句子、公式、定理等知识点。它还可以当作笔记本,写个人的心得体会、人生感悟,记录一些灵感和想法。
4、多做题不等于提高分数,只有多补漏洞,才能提高分数
题目千千万,我们是做不完的。做题的是为了掌握、巩固知识点,如果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学生应该把时间放在补漏洞上,预习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5、既要“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
考试后,逐题分析错题、失分原因——找漏洞;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想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补漏洞。有时“亡羊补牢”已经晚了,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每天把学习上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落实好。考前的模拟测试,也是一个好办法。
6、不要轻易放过一道错题
对于错误的习题,任课老师会讲评一遍,再更正一遍之后就了事的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从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错题是个宝,天天少不了,每天都在找,积累为大考。”这就要求考生反思三点:
(1)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产生错误的根本是什么?
(3)如何做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7、重视模考后分析
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把错处鲜明地标示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以便复习时查对。然后分析丢分的原因,并进行分类统计。看看因审题、运算、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做对了的题目也要进行分析,检查自己对题目的表达是否严密,解题方法是否简便等。
各科试卷要分类保存,以便复习时参考。
8、归纳总结查缺补漏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无论哪个阶段的复习,懂得归纳总结,找出自己的薄弱项都很重要,一个小漏洞就是一个潜在的失分点,必须“分毫必较”。
所谓的归纳总结,有两个方面,对课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对练习、试题的归纳总结。可以试着归纳课本知识体系,从全局着手由大的知识板块到各个小的知识点,分析各部分联系,形成一张网络,通过联想延伸来记忆。这样一来,哪部分比较薄弱就可刻意加强。
同时,对于典型题目,要归纳出各种常规方法,但不要满足于只用常规方法。试着用发散思维,思考有否其他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样做既锻炼了思维也巩固了知识。
首先,要保持稳健的心态。在高中学习期间,焦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应对焦虑的最好办法是短暂有度的放松或发泄,再加上加倍的努力和认真。唯有奋斗可以战胜情绪内耗。自我怀疑也可能常伴我们左右。应该认识到高考的赛道上唯一可靠的路标只有自己,超过从前的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而没有努力会是白费,搞不懂的题型就多做几遍,背不上的考点就多背几次。笨鸟先飞或许是伪命题,但日积月累的努力总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其次,要寻找适合的方法。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切忌一味模仿他人,让自己疲于奔命,而应该听从老师建议,多与老师沟通,不断调适,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过,有一些基本原则是共通的:
第一做好学习规划,不留漏洞很重要。我习惯于用小本子记下自己的待办事项,需要整理的笔记、亟待补齐的漏洞、老师强调的重点等,时时提醒自己,日清周结。这样既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轨迹,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焦虑,也可以防止健忘症,提高学习有效性。
第二合理分配时间,学科均衡很重要。高考的赛道上最可怕的事情是“瘸腿”。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作为一个文科生,我把课余时间分成四份,两份给数学,一份给地理,剩余一份给其他学科。如此安排,实际上是短板明显之下的无奈之举。但我深知,避短是扬长的前提,只有在短板上舍得花时间,同时在优势学科上不自负、不敷衍,避短与扬长双管齐下,总分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扎实基础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后的时间里,务请再回首,回归教材,扎扎实实掌握学科必备知识,完善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科学处理作业,相信老师,立足课堂,拒绝无意义的盲目刷题,不任性钻进牛角尖,不感性专攻难题。
最后,要正确对待高考情境。在考场上,一定要有“人难我难,我不怕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知识储备,做题不纠结,轻易不改动,心无旁骛,不要考虑考试结果,只要认真细心地完成试卷,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编辑推荐:
2022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