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文学常识 > 正文

2023年初中语文各类文体知识点汇总

来源:网络资源 2023-05-29 17:48:11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1、论点

论点的特点:

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2、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0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0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0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0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4、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0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0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0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5、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准确

6、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

7、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1、常见叙事线索

0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0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0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0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2、记叙顺序

0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0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0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3、人物的描写方法

0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02、语言(对话)描写

0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0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4、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5、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0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0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03.注意语气或语调。

0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0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0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01、开篇点××题;02、总领全文;0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0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05、为下文××埋下伏笔。

7、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0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0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03、为下文××埋下伏笔;0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0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01、篇末点××题;0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03、首尾呼应;0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0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06、点题;07、前后照应;08、首尾呼应。

9、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01、渲染××气氛;0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0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0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10、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0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0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0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0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11、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1、小说三要素

01、人物;02、情节;0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0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0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3、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 B、首段 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0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0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0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0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0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06、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0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08、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E、由性能到功用。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0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0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1、要把握文章“线索”

2、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3、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4、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0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0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0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04、侧面暗示。

5、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0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0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0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6、散文特点

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1、常用修辞方法

(1)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5)对偶:

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引用:

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

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

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

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反复:

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2)反语:

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编辑推荐: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