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修词手法 > 正文

2023年初中语文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来源:网络资源 2023-06-20 16:52:06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常用的有十几种。

其中大类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舛互。(共计63种)

常用的: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不必过于追求定义,真正的语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挑出比较常用的20种,举例看看。

01、比喻——用熟悉来理解陌生、用感性来认知理性。

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例子:

①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

②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

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02、比拟——移形换影,万物相通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例子:

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

03、借代——标签、代号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子: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04、夸张——恰如其分的超现实

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例子:

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

②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③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

05、拈连——神思妙笔,事物无界

拈连又叫顺连,连物,语义巧移。是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例子:

①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

②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③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06、移就——情景交融

移就又称“转借”、“移状”、“移用”,是指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具有使文句更简洁生动、使语句表达力增强、给人想象的空间和给人以无穷诗意的作用

例子:

①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③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07、对偶——唤醒对美的知觉

(大自然是对称的,人也是对称的,美是有规律的。人类的潜意识中,对美的感知首先是和谐,对称就是一种和谐美)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例子:

①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

②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08、排比——加强加强再加强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例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②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③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09、回环——回环往复,其味无穷

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例子:

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

②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青山不老》

③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0、层递

层递是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例子:

①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②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落花生》

③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

11、双关——言在当下,意在它处

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例子:

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②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

12、婉曲——委婉曲折

婉曲是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例子:

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西门豹》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③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如何用婉曲的手法表达爱意:

顾城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冯唐说:“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海子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钱钟书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13、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2:

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马克西姆·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更多例子:

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再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动物"托"动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见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翠鸟》)

3、衬"明"托"暗"。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海底世界》)

4、衬"景"托"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苦柚》)

5、衬"声"托"静"。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

6、衬"喜"托"悲"。

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

辨析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可举例:狂飙正反、反反、景反)

14、对照

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例子:

①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和时间赛跑》

②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

③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15、迭现

迭现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例子:

①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少年闰土》

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鸟的天堂》

③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黄河魂》

16、摹绘

摹绘是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例子:

①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笋芽》

②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

③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山雨》

17、反复

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例子:

①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

②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③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④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用反复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一种单调、孤单的悲凉气氛。)

18、设问

设问是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子:

①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

②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

③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假如没有灰尘》

19、反问——比肯定更肯定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例子:

①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

③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20、舛互——更突出的强调

舛,音chuǎn,义违背。舛互就是互相违背,互相矛盾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以达到突出、强调后一部分的作用。

这是一种经常用其实很少称其名的修辞手法。

生活中人们常用到舛互的修辞手法,比如说“大家都来了,就只小明没来”。

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子:

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极强地突出读书的重要性。)

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极强地说明东风的重要性。)

③ “才到房门,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瞧宝玉。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坐,独凤姐不理。”(《红楼梦》第六回)(此处突出凤姐的与众不同。)

④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

⑤ 脑白金广告语:“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舛互、顶真两种修辞齐用,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⑦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陈忠实《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先生采用舛互这种修辞后,读后犹如置身其中,面对着这一株柳树感慨万千。

       编辑推荐: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