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快捷导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热门中考资讯 中考成绩查询 历年中考分数线 中考志愿填报 各地2019中考大事记 中考真题及答案大全 历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中考 > 知识点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 修词手法 > 正文

2023年常用的修辞手法及易混修辞方法解说

来源:网络资源 2023-06-22 22:01:42

中考真题

智能内容

常用的修辞手法及易混修辞方法解说

初中阶段要求同学们掌握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概念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扩大夸张)

③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二、补充讲解

1、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

①比喻与比较

1)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2)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②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③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④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2、几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1)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相仿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3)猜测不是比喻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4)比较不是比喻

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5)举例不是比喻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6)想像不是比喻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解析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

10、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 )

11、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 )

12、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

13、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

14、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 )

15、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 )

16、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

17、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光。( )

18、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往下落。( )

1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20、太阳还没有起床,天空一片昏暗。( )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

22、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23、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

1.选出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 )

例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

1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2重庆的夜,微波荡漾在江面上,倒映着万家灯火,盏盏点点,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3纺车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A.14 B.23 C.1 3 D.12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能站住几天!(运用反问,强调反动派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B.(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比喻、夸张,抓住人物性,辛辣地嘲讽了日本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运用拟人、比喻,写出了贫苦老农杨白劳的觉醒,表现了他要推翻旧世界的决心。)

D.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运用比喻、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歌颂志愿军战士。)

3.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香港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

B.昨夜我在梦中好像看到大家都在庆贺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

C.香港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壁障很快就要彻底拆除了。

D.香港真是祖国的一块璀璨宝石!

4.对下面的比喻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次,北京某礼堂,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D.“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5.将下列8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 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D.⑥③/⑦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乞丐,伸着手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糖,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甲。)我不安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凝视着我,笑了笑:“哪儿的话,兄弟!这已经很感谢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也从(我的兄弟乙)那儿得到了恩惠。

(1)甲处使用了繁笔,它比用“我掏了掏口袋,里面什么也没”的简笔,表达效果要好得多。请简述好在哪里?

(2)若将乙处“我的兄弟”改为“乞丐”为什么不好?

答案:1.C 2.A 3.B 4.B 5.C 6.答案:(1)用了排比作铺陈,写尽当时的窘迫,为下文作好了铺垫。(2)用借代,含义更为深刻。

       编辑推荐: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点知识汇总

 

 

  最新中考资讯、中考政策、考前准备、中考预测、录取分数线等
 
  中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中考网"微信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欢迎微信扫码
    关注初三学习社
    中考网官方服务号

热点专题

  • 202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2024中考真题答案专题
  • 2024中考查分时间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数线专题

[2024中考]2024中考逐梦前行 未来可期!

中考报考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查分时间

中考志愿填报

各省分数线

中考体育考试

中考中招考试

中考备考

中考答题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饮食

中考家长必读

中考提分策略

重点高中

北京重点中学

上海重点中学

广州重点中学

深圳重点中学

天津重点中学

成都重点中学

试题资料

中考压轴题

中考模拟题

各科练习题

单元测试题

初中期中试题

初中期末试题

中考大事记

北京中考大事记

天津中考大事记

重庆中考大事记

西安中考大事记

沈阳中考大事记

济南中考大事记

知识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

初中化学知识点

初中英语知识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

中考满分作文

初中资源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中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