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07-29 21:15:03
历,过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地记录人类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他永远是个孩子。 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为人了,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却有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人有!人类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和吸收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然后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给后人,如此代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
既然历史是如此重要,作为一名初中生就应该努力学好历史,学好历史需要好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学历史一定要找到好方法。
一、以“玩”的态度学习历史
先看一个历史不那么长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单词,历史history,有人戏谑地解释到,hi,story,就是历史,那么历史就是故事。还有人这样解释到,his story,中间少了个“s ”,那就是故事。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前人的故事。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是种“玩”的哲学,简而言之,审美与人的感性共存。
那么,我们在学习历史就要以一种“玩”的态度,历史学科之中本来就有很多可值得“玩”的因素。历史故事、历史小说、历史影视剧,从历史课本到这些“衍生品”,再从“衍生品”回到历史课本。比较、分析、揣摩、回到现实。历史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的,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实,现实就是将来的历史。
二、养成历史学习的好习惯
行动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成命运。好的习惯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在历史学习中养成一个好习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养成预习、记笔记、思考和温习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三、多层次学习历史
(一)吃透标准,夯实基础
要抓“纲”扣“本”。“纲”即《历史课程标准》,“本”就是手中的课本。综观各地的中考历史试卷,无论开卷还是闭卷,其立足点依然是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乃至历史常识。所以要迎接开卷考试,最重要的一步仍然是夯实基础。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书抄,简单。其实,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对照课本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进行复习。该识记的识记,该理解的理解,该运用的运用,千万不要遗漏知识点。切记: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
(二)适当联系
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把握好不同时代相关历史问题的纵向分析与比较,又要注意对相关学科的能力渗透和能力迁移,注意加强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科目知识的结合,形成纵向、横向的知识体系,构建出知识网络。所谓“横串门”就是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历史事件串联复习,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开始等,所谓“纵串门”就是要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中国人民抗争史的复习就可以把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题要以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为素材,比如关注生态环境、人口、资源、海峡两岸关系、西部开发、朝鲜问题、中东问题、美日韩关系等问题,使政史地知识在复习过程中结合起来,以提高理解、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综合能力。
( 三)联系现实“热门”不可少
所谓“热门”,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给我们以这样强烈的启示:必须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实现“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因此在历史复习中,一定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要以时政背景为载体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具体到今年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与经济全球化、两岸关系的发展、抗战胜利或二战结束73周年等周年大事等。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它们所体现的历史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创设新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答题技巧原则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看”中,首先要看清楚分值,按照初中阶段的历史题目所有的得分都是按“点”给分,在打分的时候全部都是按照知识点,一般都是一点一分,少有一点半分的。历史题目不管出的材料如何生僻,内容可能看似与我们的课文毫无关联,其实所有的题目都是和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回到课文中去,但是前提是必须都历史课文熟悉掌握。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点并不多,可以说是“骨干”清晰,抓住这些知识点,事半功倍。例如一道关于英国议会大厦的历史小作文题目,图片的内容是英国议会大厦,就首先要回到课文,课文相关的是在议会大厦里面通过了著名的《权利法案》,重要的知识点是该方案的目的、内容、作用。这样回到课本,抓住这些主要的知识点就可以得到分数了。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在历史答题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合历史课本所使用的语言范例,简洁、准确,体现知识点内容。在初中阶段很少有个人发挥性质的题目,绝大多数都属于课本内容或课本内容的简单延伸迁移。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