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清单
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
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但由于受人的听觉、声音的响度等因素影响,有些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们听不到;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振动发声。
(2)有介质传播声音。
(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重要提醒:人的听觉还受到声音的频率的限制,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
2.声与光的对比
空气中光速比声速快很多;光属于电磁波。
传播条件 |
传播速度 |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
|
声 |
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 |
在15℃的空气中约为340m/s |
在固体中最大,液体中较大,气体中最小 |
光 |
不需要介质 |
在真空中为 3×108m/s |
在固体中最小,液体中较大,气体中最大 |
3.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音调是震动频率,音乐中do、re、mi、fa、so、la、xi属于音调高低。响度是震动幅度,调大音量属于调大响度。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某人有两种声线是说这个人可以发出两个音色。
“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
1.转换法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2.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猜想与所研究量有关的因素有几个,就要设计几个实验。
(2)研究什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什么因素就是变量,而其他量一律控制不变。
(3)控制方法一般是用相同的器材和相同的实验方案,改变所要研究的量。
3.类比法
声波比较抽象,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从而认识声波。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乐音的振动是有规律的,而噪声的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
考点透视
从近三年的各地中考来看,对本部分的考查呈现如下趋势:
1.声学部分的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
2.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声速、乐音的特征、噪声的控制和声的应用等知识。
3.试题所占分值不大,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与现代科技、生活联系以及声的应用方面的试题较多。
知识点拨
1.掌握声学基础知识
(1)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5)应用:利用声传递信息有声呐、B超、回声测距等;利用声传递能量有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击碎结石等。
2.关注生活中的声学知识
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很多,应善于将这些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声速比光速小;在摩托车上加有消音器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回声是声的反射现象;“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3.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1)科学推理。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虽然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但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和罩内空气的关系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2)把微小变化放大。也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如在观察发声物体振动时,采用在鼓面(或扬声器)上,放上小纸片,或将音叉放入水中等,都是将微小的振动进行放大,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3)控制变量。在很多的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例如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实验中,要控制振幅不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