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08-21 20:19:07
一、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 字内)、中调(59 字至 90 字内)和长调(91 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歌题材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通之处。学一首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人手,根据该诗歌的内容,将其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写作手法及具体内涵,即合理猜想该诗歌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初中所学古诗词曲题材可分为十类:
1.壮志豪情,2.建功报国,
3.忧国忧民,4.即事感怀,
5.咏史怀古,6.边塞征战,
7.思乡怀人,8.酬赠送别,
9.山水田园,10.纯真爱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方法
1.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六个方而来"读”:①“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②“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⑤“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明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人生经历。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的性格及当时所处的背景密切相关。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因此,在阅读鉴赏诗词时,应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作品的主要风格等。
3.观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抒发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4.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具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考其深意,力求还原诗歌画而,迅速把握情感基调。
关键词类型:(1)情感语,如悲、喜、愁、恨、怅、独等。(2)景物语,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动词、虚词等。
5.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月亮: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菊花:象征坚贞高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浮萍:多传达漂泊之感。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杜鹃鸟: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鹃鸟,又名杜宇、望帝、子规、布谷,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因叫声似“不如归去”,常借以表现怀念故乡情感、抒写离愁别恨;借用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忧国志士的忠诚、爱国之意;由于杜鹃啼叫之时,春天的花已经落了,诗人也以杜鹃的出现来惋惜百花凋零、春已归去的情况。
(6)鸿雁:多传达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武牧羊时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讯,传达思念之情,也表达游子漂泊思乡之情;因大雁总是结队迁徙,途中常有掉队的孤雁,诗人常用“孤雁”“孤鸿”“断鸿”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
(7)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如: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③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④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8)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情绪。如: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夕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与怀古幽情。如: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或所遇困难、障碍。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2)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如: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4)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 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 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5)东篱:表现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高雅、疏淡、飘逸的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陶渊明的《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6)浮云: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常被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另外,浮云也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邪恶势力,比喻奸臣。
例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第10条补充)
以上意象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诗人激昂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伤怀之意。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6.知典故。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类比和反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用典的妙处。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