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23-09-02 20:54:01
1
借衣访恩师
有一次,李鸿章被紧急派往南京处理公务。在经过家乡合肥时,他决定抽空去探访自己的恩师徐子苓。
李鸿章和一个随从匆忙地赶到徐府大门口,门人看清他的顶戴花翎和官服后,吓得赶紧跑着去禀报。看到门人着急慌忙的样子,李鸿章突然“哎呀”一声叫住门人,对他说:“你不要急于通报,能否先借我一套衣服呢?”一头雾水的门人连忙去找衣服。
一旁的随从越看越糊涂,忍不住问道:“大人,您要门人的衣服有何用意啊?”李鸿章答道:“我方才突然想起,倘若穿着官服去见恩师,恩师一定会很有压力。即使我想一叙旧情,他也定会有所顾忌。我脱去官服,换上便装,恩师肯定会放松心情,如此方能拉近我和恩师之间的距离。”
(选自《领导文萃》2018年19期)
素材解读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然而,他拜谒恩师时没有摆架子,而是心细如发,主动要求换便装再去见老师。他这样做,是想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见老师,不给老师增加心理压力。“尊师”是一种态度,还体现在细微之处,顾及老师的感受也是尊重。
2
华罗庚尊师
1946年,华罗庚即将赴美访问,临行前特地回乡。他的恩师韩大受与李月波也在金坛,他立即登门请安。当时金坛各界特别举行了欢迎韩大受与华罗庚大会。会前有人邀请华罗庚讲话,华罗庚第一句话就说:“韩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坛,理当请他们两位讲话,否则哪有我说话的余地!”进入会场时,华罗庚坚持要两位老师走在前面,还用了一句数学语言:“百分之百应该是老师走在前面。”华罗庚搀扶着老师们进入会场,并安排他们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侧位。
1961年,在南京的一次数学工作者座谈会上,华罗庚亲热地指着王维克的女儿王振亚说:“她父亲王维克先生还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者哩!我这位中学老师,他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还是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夫人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哩!”
正是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和对数学坚韧不拔的追求与迷恋,才使他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成为闻名世界的数学大师。
(选自《作文周刊·高二版》2020年17期)
素材解读
华罗庚不仅尊敬老师,而且爱师如父,每次回乡必登门看望老师。在老师面前,他表现出谦卑的姿态,将“尊师”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成名之后,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常怀感恩之心,脚下的路才能越走越远。
3
魏昭拜师
东汉时期的名士郭林宗,是远近闻名的大儒。魏昭早在太学就学时,就听闻郭林宗的大名,尽管郭林宗远在南阳,而自己在京城任职,仍决定要拜其为师。
当魏昭千里迢迢赶来时,郭林宗却拒绝见他。郭林宗早就听说过魏昭是个神童,想考验他的诚心。魏昭的随从说:“老爷,一介草民,不足挂齿,您不必为此劳神!”魏昭坚持在郭府门外等候,直到第三天,郭林宗才请他进府见面。
当时,郭林宗重病在身,终日与药为伴。为了考验魏昭的诚心,郭林宗决定再次给魏昭出难题。进入郭府四五天,郭林宗还没有给魏昭教授一次。一天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喝完药后就命魏昭给他煮粥。粥煮好后,魏昭连忙端给郭林宗。这时,郭林宗呵斥道:“为长辈煮粥,不用心恭敬地侍奉,这让长辈吃不下啊!”说着将粥打翻在地。魏昭再次煮粥,郭林宗又斥责他煮得不好。如此再三,魏昭的脸色丝毫没有改变。
当魏昭第四次把粥奉上时,郭林宗笑着说:“以往众多求学者,求学之心并不真诚,敷衍于我,仅仅想取得名声罢了。今日与你相见,才知你诚心一片。鄙人愿意做你的老师,教授先秦诸子经典。”于是,郭林宗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了魏昭,魏昭也终成大器。
(改编自《资治通鉴》)
素材解读
魏昭想求学于郭林宗,凭借谦逊恭敬的态度打动了郭林宗;郭林宗考验魏昭的诚心,最终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尊师敬师才能换来信任和知识,走向人生的成功。可以说,魏昭能成为东汉时期知名的儒学家,是与他尊师重道的美德分不开的。
4
陆元九尊师
陆元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化专家,身为行业翘楚的他对待老师相当尊重。
76岁时,陆元九前去拜望大学时的老师柏实义。一见到恩师,他当即就弯下腰,并打算行跪拜礼,被老师赶紧搀扶住,这才没有拜成。临别时,他走到屋外,专门脱帽,向柏实义夫妇再次鞠躬致礼,这才转身离去。对于中学的老师胡思齐,陆元九更是尊敬有加。有一年,他到美国去访问学习,得知胡思齐的遗孀在美国居住,便专程去拜望。一进门,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弯下身躯,双膝跪地,对师母行了跪拜礼。他的这个举动让旁边的人大为惊讶和感佩。
陆元九不止一次地说,正是一个个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教导,才让自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都要把尊重老师放在第一位。
(选自《做人与处世》2021年21期)
素材解读
陆元九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哪怕自己功成名就也毕恭毕敬。他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将“尊师”挂在心头。尊师,就要用行动去证明;尊师,就要用时间去检验。
5
大师更尊师
金庸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师,但对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他仍然念念不忘,除亲往拜见外,还常致信、致电问候。
1989年,他得知中学老师章克标先生仍健在,立即修书致意:“克标吾师尊前:得悉吾师安健,至以为慰。生当年在嘉兴中学读一年级时,蒙授以数学,吾师笑貌风采,至今难忘……”1992年,金庸回乡寻师访友。在宾馆里,他一眼便认出坐在沙发上的章克标,一边喊“章老师您好”,一边疾步趋前,对章克标行了大礼。章克标对身边人说:“我活到93岁了,像今天这样向我鞠躬的,查良镛是第一个!”
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金庸。金庸说:“你们应该去拍我的故乡,浙江海宁有我的母校,还有我的老师章克标,他今年98岁了,给过我许多教诲和帮助……”后来摄制组果真赶赴海宁,拍摄了章克标的专题片。1998年,章克标百岁大寿,远在海外的金庸发来贺电:“今吾乡诸公为师称觞贺寿,良镛远在海隅,未克举觞当面为师祝贺,谨书数语,愿吾师身体康宁,欢乐颐养,数载之后,良镛当造门祝寿,更受教益也。”
(选自《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20年17期)
素材解读
金庸尊师爱师,即使自己成了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也未曾忘记恩师。当得知恩师健在,他便修书致意;当在宾馆见到恩师,他便行大礼;当记者采访时,他便把话题引向恩师;当恩师百年大寿时,他便发来贺电……这就是大师尊师的体现,也给我们树立了标杆。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在于杰出的文学成就,也在于尊师爱师的精神操守。
6
汉明帝尊师重道
东汉桓荣担任太学博士之后,经常着儒生衣服,不遗余力地教授太子刘庄,既重言传又重身教。
几年后,桓荣向刘庄的父亲光武帝刘秀提出辞呈:“太子凭着聪明的资质和勤奋努力观览古今,通明经义,已成博学鸿儒,而我才学已尽,也该告老还乡了。”
刘庄闻讯,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我以幼稚愚昧,学道九年,无所晓识。‘五经’这么广博,圣人的学说那么高深,不是天下的聪明人,怎么能精通得了?”他希望桓荣继续留在宫中。刘秀深为太子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而高兴,没有同意桓荣退休。
刘庄继位成为汉明帝后,时常到老师的府邸拜访,让桓荣像讲学时那样高坐东面,他静静地在一旁聆听指教,还多次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一起,向桓荣叩行弟子大礼。遇上桓荣生病,每次前往探望时,他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以表达深深的敬意。
进入暮年,桓荣再次请求回归故里。汉明帝手捧经书来到桓荣家,对老师说:“您教了我一生,请允许我为您朗读一次吧!”师生皆因分别而恋恋不舍。
(选自《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2018年21期)
素材解读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人性之美。无论地位多么尊贵,也要尊重自己的老师。汉明帝就是这样的人。身为太子,他虚心向老师请教;身为君王,他不忘向老师求教。老师生病时,他下车步行以示敬意;老师告老还乡时,他恳求为老师朗读一次。可见,“尊师”贯穿了汉明帝的一生,令人敬佩。
编辑推荐: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